第09版:理论·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理、悟理、求理、传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探索

  编者的话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如何肩负起完成党的“根本大计”历史重任,怎样通过课堂教学明理、原著阅读悟理、社会实践求理、理论宣讲传理,让新时代青年“永远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投身于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之中?本报特别推出一组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学者的研究文章,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思政课堂是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重要阵地

  李晏军

  理论创新和坚持将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特别是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头脑,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永远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关键所在。在教育引导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渠道和阵地中,高校思政课无疑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落实总书记指示,把高校思政课堂打造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和做到:

  一是要在课堂上向青年大学生讲清楚理论创新的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这既是总书记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自觉,也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时,就明确地告诉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不断地推动理论创新。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由于每个时代的“眼前的历史运动”都因为时代主题的变化、参与者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特点,因此对其“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必然也就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必然诞生出新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清晰地告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时,我们还要向青年大学生们讲清楚理论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青年大学生不仅要认识到理论创新的必然性,更要积极投身于伟大实践,进行理论创新。

  二是要在课堂上向青年大学生讲清楚党的理论是如何创新的,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的生成逻辑。任何理论创新都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的,而是一定的理论原理与一定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生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并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党一方面始终坚持“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同时始终坚持“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生成逻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向世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更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有力地批驳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历史终结论”的错误观点。

  三是要在课堂上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时代特征和理论特质。《决议》全面总结和回顾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精辟地分析了不同时期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论内涵、时代特质及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既要结合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题、解决的时代问题所取得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就;还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讲清楚不同时期党的创新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要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新的飞跃”特征讲清楚,让青年大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同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一样,“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从而使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中国特质、时代特质。

  四是要在课堂上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特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是实践的,党的创新理论本质上也是实践的,思政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明白,党的创新理论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实践的特征,更是得到了实践检验被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把握,不仅要立足于共产党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成就来理解,更要投身于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来理解,在实践中“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博士)

  建构完善的社会实践体系

  培育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董树军 王明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大学生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增进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切实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需要从强化社会实践价值导向、丰富社会实践形式内容、完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实现社会实践全程指导等方面着手,建构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培育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社会实践价值导向。第一,要坚持社会实践的思想价值导向。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围绕大学生开展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需要将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给每个大学生,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特别是要厚植爱国情感,强化使命担当,最终有利于“实践育人”目标的实现。第二,要坚持主动参与的价值导向。新时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实现从被动实践到主动参与的观念转变,不断提升“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水准。大学生要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加深对于所学专业知识的认知,更要在社会实践中磨砺自己,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等实践精神贯彻始终,争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社会实践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丰富社会实践形式内容。形式与内容是社会实践的核心环节,是能否最终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关键所在。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和参与度,需要在形式(“外在形象”)和内容(“内在涵养”)两个方面着力,形式和内容统一兼备,才能构建起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社会实践体系。以往社会实践大学生参与度较低且评价不高,这与形式老套和内容单一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需要变革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进而从根本上唤起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社会实践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将社会实践所要探索的新时代相关理论融入,主要包括党的理论创新及最新政策导向等,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择他们关注喜欢的热点话题。在渠道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大学不同年级及专业的差异,开展具有针对性和价值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形式选择方面,要充分利用好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志愿服务以及拓展训练等实践方式,同时也积极探索网络化、虚拟化社会实践模式,开设创新性的实践课程。总之,社会实践要与时俱进,把握大学生的鲜明时代性特点,积极探索新的社会实践形式内容,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有效。

  完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外在动力是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因素,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推进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激励因素,掌握激励规律,实施运用好激励方法,通过制定比较完备的社会实践评比和奖励举措,为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提供机制性保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坚持正向激励与反向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正向激励是对于社会实践中表现比较优异的学生或团体给予表扬和肯定,通过设置先进个人、优秀团队等奖项进行鼓励性引导。反向激励则是对于社会实践中表现较差、态度敷衍的学生或团体进行批评,以更好地促使其在后续的社会实践中端正态度、改进行为。在实施反向激励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和尺度,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社会实践中还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均衡实施,不能片面夸大任何一方的作用,通过相辅相成的激励举措,促使学生产生社会实践的外在动力,充分调动其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实现社会实践全程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会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目标偏离情况,为更好地保障社会实践按照预定目标实现,需要加强社会实践教师的全程参与和指导。第一,要实行社会实践导师制。在社会实践中选派优秀教师和辅导员担任专职导师,全程对社会实践进行指导,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行、同实践”,及时对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和纠偏,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有序开展。第二,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自治组织及朋辈教育。学生自治组织在社会实践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学生自治组织中的优秀代表可以有效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缺少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普遍具有理论水平高而实践能力弱的问题。因此,要在社会实践队伍中选配具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作为引领者,通过学生之间的朋辈效应来更好地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支持和指导作用。社会实践基地要强化责任意识,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支持,一起为大学生出谋划策、解答疑惑,进而共同推动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新时代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建构完善的社会实践体系,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手段和途径,不断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在学思践悟中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作者分别系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思践悟中形塑高尚人格

  文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毫无疑问,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指导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指导大学生研读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著作和重要论述。

  多读经典好书就好比经常和高尚的人交流,必将让自己也变得高尚起来。因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成长成才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精神建构和人格形塑过程。所以,青年大学生如果能够多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就犹如经常跟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交流一样,必将让理想变得远大起来、让共产主义信仰变得坚定起来、让为民情怀变得深厚起来,也让思想变得深刻起来,总之就是必将让我们的人格变得更加高尚起来。

  那么,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的研学过程中形塑高尚人格,成为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我们认为,作为青年大学生,要想尽快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候,特别需要注重四个“联系”。

  第一个“联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学有必要联系马克思主义精神谱系的源头来理解。说到马克思主义精神谱系的源头,无疑要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尤其是要与马克思的初心联系起来。而最能体现马克思初心的,无疑是他17岁高中毕业时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那句满怀激情的自白:“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由于大学生进校时也差不多正好是这个年龄,所以大学生研读该文时很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他那宏伟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以及深厚的情怀,受到他那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的感染。并且,越深入品读,也就越会沉浸在他的精神世界当中,我们的灵魂也就越会受到洗礼、得到升华。  

  第二个“联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学有必要联系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权威解读来理解。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集中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我们不仅要学,而且要原原本本地学、深入地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与我国的现实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于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过程中、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必定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会有更深的理解,他们的解读必定会有更多真知灼见,所以,青年大学生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时,有必要联系起来读。

  第三个“联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学有必要联系我们的社会现实来理解。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撰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特定时代的思想精华。我们研读时,不仅有必要联系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来深入分析和思考,更好地把握其思想,而且还有必要联系我们自己时代的社会现实来深入分析和思考,因为这样才能学有所用。对此,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第四个“联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学有必要联系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来理解。众所周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100年来一贯的初心与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取得辉煌成就的精神力量,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形塑自我、人生出彩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在不同时代、不同事件上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我们在研学时,往往会被各种细节所困扰,而始终贯穿其中的唯有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初心”和“使命”。知此,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才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同样,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如果不根据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来理解,必定缺乏一以贯之的线索。因此,我们研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必要联系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来理解。当然,我们有必要把自己摆进去,不断追问自己的初心使命,从而在研学中更好反思自己、更好提升自己。

  综上可知,只要联系马克思主义精神谱系的源头、联系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权威解读、联系我们的社会现实、联系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来研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一定会与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同频共振”,受其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和初心使命的感染,我们的思想必将变得深刻起来,人格必将变得高尚起来。这样来研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传播者

  黄向阳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百年奋斗经验的总结,也是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为持续推进党的事业所做的战略性抉择与部署。中国共产党能够创立,能够快速地发展壮大,能够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取得辉煌的成就,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投入到党的事业之中,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头脑,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从而唤起了千百万人民群众与党勠力同心,共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

  五四时期,正是一批胸怀天下的青年人在对中国近代以来救国救民道路反思的过程中,受到了十月革命的影响,从而选择了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在长辛店的铁路工人中间、长沙的工人夜校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把工人群众朴素的无产阶级情感上升为共产主义的理论自觉,从而为后来工人自觉地起来斗争、与学生一起将五四运动推向深入,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征程。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坚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选择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推进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去启迪青年,告诉青年人中国的真正出路在哪里,一大批青年人因此选择了共产主义,选择了以身许国,选择了“只要主义真”的革命道路,因此才有了北伐路上的“铁军”,才有了在白色恐怖下的南昌起义,才有了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

  延安时期,因为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延安因此成了有志青年心中的圣地,数万青年涌向延安。为了把这些胸怀朴素民族情感的青年人培养成马克思主义者,《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等一堂堂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运而生,一批批青年学者、青年文艺工作者坚定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选择了走向人民、服务人民,用文学艺术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通俗地演绎给人民大众,被共产主义熏陶的人民群众因此觉悟起来,和共产党人一起赢得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解放。

  正如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所说:“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青年人的接续奋斗,不仅在于青年人选择了信仰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还在于青年人选择了不断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事业之中,投身于“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党的事业之中,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

  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使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我们依然还在复兴的路上,在我们的前进道路上依然存在着大量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现实所导致的矛盾与分歧依然有可能撕裂我们的共识,因此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将全体人民的思想、意志、行动统一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统一到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中,统一到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中。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三个统一中,关键和前提是统一思想,只有思想统一了,才会有意志与行动的统一。要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前提是思想认识上的一致,是在用什么样的思想武装头脑上的一致,《决议》也因此强调指出,要“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强调“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安排和部署下,全党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及党史学习教育,就是为了增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这种学习对于拥有大量理论人才、丰富学习资源的城市和党政机关来说不是一件难事,但对于广大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来说,学习则成了一件难事。广大基层党员群众也有着现实的学习需求,他们也渴望学懂弄通党的创新理论,但理论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他们学习需求满足的关键因素。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党史上的方法,把大量的青年大学生培养成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鼓舞广大青年大学生走向基层、走向人民大众,用鲜活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我们的党员群众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也能够有效地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为民情怀。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