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火灼灼耀瓷都
——看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如何打造产教融合的时代样板

  应势崛起的现代产业学院,托起从“民族工业”到“世界支承”的“醴瓷号”千亿巨轮扬帆出海。

  王梓槐 吴艳芳摄

  群贤毕至,匠心筑梦。

  (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供图)

  2020年,教育部、工信部决定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

  今年2月,我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放榜”,13所高校16个现代产业学院“榜上有名”。其中,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等作为“优等生”,被省教育厅推荐申报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最近,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建设项目落户醴陵陶瓷学院,为在全国各地推动形成“一城一产一学院”的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产教融合发展格局,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校企合作成功经验。

  在名校云集的湖南,年轻的醴陵陶瓷学院缘何频频脱颖而出?这所校地合作办学的现代产业学院,在紧密对接和全力助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上究竟有何独到之处?

  ■ 王 珊 陈炜杰 李文峰

  一百多年前,怀着产业报国梦的熊希龄来到醴陵,创建“湖南官立瓷业学堂”,首办“湖南瓷业有限公司”,开创了校企合作的先河,迈上了产教融合的新路,成功创烧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使这“醴”成为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

  一百多年后,这“醴”作为中国“国瓷”“红官窑”所在地,也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陶瓷之都,应势崛起一所校地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助力当地打造国家级陶瓷千亿产业集群!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教育兴业,代代相传。

  这所名为“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的现代产业学院,紧紧依托湖南工业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优势和醴陵先进陶瓷产业的集群优势,秉持以“共建、协同、联动”为核心的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探索以“一体、双驱、三对接”为架构的创新建设模式,大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一个贯彻实施国家产教融合战略的时代样板已然呼之欲出!

  一部助推陶瓷全产业链更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正在全速发力!

  薪火如炬

  谱写千年陶瓷之都产教融合时代新篇章

  走进位处醴陵经开区中国陶瓷谷的醴陵陶瓷博物馆,仿佛来到了一个陶瓷的世界。无数或古朴或明艳的陶瓷制品,在光影交替间,述说着华夏千年的窑火文明。

  馆内,最珍贵的当属“镇馆之宝”——醴陵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瓶,1915年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 ,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自此,醴陵釉下五彩瓷名扬世界,始有“天下名瓷出醴陵”美称。

  爱瓷者皆知,世界釉下五彩瓷源自醴陵。

  却鲜有人知,它是产教融合的产物。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熊希龄带着湖南巡抚端方拨付的12万两库银,在醴陵建立湖南官立瓷业学堂,次年成立湖南第一家官办瓷业公司。他既当校长又任公司总经理,专以制作上等瓷器为目的,采取工学交替方式,加快陶瓷制造各类专业人才培训。

  学堂设陶画、辘轳、模型三科,分有速成班和永久班。前者属短训班性质,主要针对熟练工人,进行半年短期培训,提高他们的本职工作技能;后者属正规教育性质,学制四年,选择年龄15岁左右的青少年,培养具有较高制瓷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为醴陵瓷器日后打入国际市场作准备。

  时至今日,这种互利共赢的政校企多元化合作办学特色,已经成为醴陵陶瓷产业发展的鲜明标志和动力源泉,焕发出新的光彩,创造着新的辉煌。

  目前,全市陶瓷产品涵盖日用瓷、艺术瓷和工业瓷等三大类5000多个品种,拥有陶瓷上下游企业数百家,产值规模位居全国8大陶瓷产区前列,其电瓷和日用瓷各占世界市场的30%与14%左右。

  面向未来,聚合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主体力量和优质资源,探索“现代产业学院”的创新建设模式,则是国家产教融合战略的重要引领方向,也已成为醴陵市政府与湖南工业大学共同的战略抉择。

  如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谱写醴陵千年陶瓷之都产教融合新篇章?

  “醴陵要实现全国陶瓷行业首个千亿产业集群、全国陶瓷产业创新发展先行集群、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集群的建设目标,必须依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依托一所对接陶瓷全产业链需求的大学,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醴陵市委书记王利波感慨地说,一个发展来势好的地方总是离不开好企业、好学校和长久而稳固的校企合作三大要素,醴陵近代产业发展最早就得益于产教融合。

  2016年12月13日,醴陵市人民政府与湖南工业大学签订“联合办学框架协议”,共同举办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共同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服务支撑地方特色产业需求为导向,把学院办成多主体共建共治,集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办学组织,成为实现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的重要产业平台。”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谭益民表示,按照政校行企合作办学共建共赢共享原则,构建产教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寻求办学最大公约数,画出育人最大同心圆。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共建、协同、联动”同频发力。

  在“共建”中,凝聚各合作主体力量,深入开展专业共建、平台共建、团队共建。专业共建的重点是培养方案共同研讨、资源共同配置、改革共同实施;平台共建的重点是专业实验室建设、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团队共建的重点是“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共建、科研团队共建、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双向培养”体系建设。

  在“协同”中,强化各方目标共识,深化各方合作关系,深入推动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协同育人的重点是培养方案共商、课程体系共建、实践过程共导、教学质量共评、学生就业共推,形成“三全育人”合力;协同创新的重点是合作凝练创新团队、合作构筑创新平台、合作实施创新研发、合作培育创新成果;协同发展的重点是树立“合作共赢”目标、打造“多向对接”链条、建立“抱团取暖”机制、形成“共生共荣”生态。

  在“联动”中,加强稳固型、紧密型多元合作机制建设,明确各方的主体职能,强化各方的责任担当,实现学院的建设联动、管理联动、改革联动。建设联动的重点是校区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管理联动的重点是专业的动态管理、资源的共享管理、质量的联合管理、合作的衔接管理;改革联动的重点是办学机制建设、融合体系优化、专业综合改革、培养模式创新。

  创新建设模式,推动“一体、双驱、三对接”比翼齐飞。

  统筹“一体”,实现政校行企一体融合,在学院建设和办学实践中,充分凸显各方主体地位和协同作用,形成学校主导、政府引导、行业协作、企业参与的长效融合机制。

  稳固“双驱”,既要整合产业资源驱动学院高水平建设,又要集成学院优势驱动产业高品质发展,打造双向依存、双边拉动、双元协同的“合作发展共同体”。

  强化“三对接”,始终瞄准产业领域的长远需求,紧密对接行业育人才、对接产业抓创新、对接企业强服务,聚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从智力支持、创新支持、服务支持三个维度抓住“牛鼻子”,形成产业发展的持久支撑力和学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学院一诞生,便高阶起步、高位发展。”湖南工业大学校长蒋昌波介绍,醴陵陶瓷学院是湖南工业大学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重点改革窗口,致力打造醴陵发展先进陶瓷产业的战略支撑高地,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有关省领导和教育部有关方面负责人都曾来学院调研走访,指导和关心学院发展。

  为支持学院办学,醴陵市政府提供了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和相关政策“三重保障”。

  这些年来,醴陵市投入12亿元,建成醴陵陶瓷学院独立办学校区。同时,市财政每年向校地合作办学项目稳定投入5200万元,支持大学专业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培育,并针对学生实习、教师授课、团队稳定、人才引进、学生就业创业创新等,出台了一系列专项引导政策,且“醴陵市人才政策20条”面向学院全覆盖。

  不仅如此,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内,企业参与办学热情高,已有15家龙头企业与学院签订全面产学研合作协议,每年支持项目建设经费超过300万元。

  也正如此,湖南工业大学对醴陵陶瓷学院更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打破常规,建立“骨干引领+全职聘用+稳定兼课”师资体系,形成灵活多样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尤其对学院独立开设本、专科专业,形成以教授、博士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团队,牵头引领专业建设。

  “醴陵陶瓷学院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已成为省、市、县三级政府持续推进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湖南工业大学分管副校长蒋建初表示,学校将传承百年前瓷业学堂与瓷业公司校企合作精神,创新打造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典范工程!

  泥火交融

  淬炼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发展新模式

  从醴陵中国陶瓷谷出发,沿凤凰大道东行,经国瓷大道南下,转醴陵大道东进,大约二十多分钟,便来到红墙灰瓦、绿意盎然的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

  此刻是11月16日下午3时。醴陵陶瓷学院实训楼211会议室,一场特殊的见面会正热烈开场。黄永平、周益军、贺立武、黄彪、何湘陵、汪大谷、宋华青7位国家级和省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与2021级本科班学生“面对面”交流。

  “没想到传说中的偶像大师、行业大咖能成为我们的导师,真像做梦一样!”同学们很是振奋。根据学院安排,这些大师每位将“认领”3到6位同学,本科期间对他们的理论学习、实践、论文、就业等给予全方位指导。

  “大师”变“老师”,在醴陵陶瓷学院不是什么稀奇事了。成立4年,学院已在陶瓷行业内聘用了42名国家级、省级陶瓷艺术大师及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客座教授,并遴选了11名客座教授作为硕土生兼职导师。

  在传统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为何醴陵陶瓷学院能得到大师及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

  这得益于学院全方位、全过程、嵌入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校企合作不再停留在简单地为学生提供实习乃至就业机会的层面,而是实现了资源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科研共创、产业共促。

  如此,不但企业资源、平台面向学院开放共享,企业教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企业案例有效应用于教学内容,而且学院的实验室、检测中心、科研资源、培训资源也面向企业开放。

  育人方面,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搭建支撑平台、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共同指导实践过、共同推进教学改革、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创新。

  “我去年带了6个学生,他们带着课题来,我只是提供指导、帮助,告诉他们如何降低成本、达到效果。”醴陵振美艺术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艺术总监江林说,学生对市场的认知、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了,这相当于“岗前培训”提前了,毕业就能上手。

  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宋阳槟,在精陶瓷业实习期间,将毕业设计与企业项目相结合,作品被来自俄罗斯的客户相中,当场下了700万元订单。如今,宋阳槟已经“专升本”,但企业每个月仍然给他补助2000元生活费,有时间请他帮忙做做设计。

  “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立足产业办大学,培养可堪服务产业发展大任人才,实实在在解决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校企合作才有生命力。”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院长易小斌说。

  “钻进产业办学”,体现在物理空间上。

  醴陵陶瓷学院建在醴陵陶瓷产业集群核心区域,距离中国最大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运营平台“醴陵瓷谷”一期核心区仅十多分钟路程,只要有需要,一个电话,企业导师很快就能赶到学院,学院师生就能走进车间,有利于校企更好互联互通。

  “钻进产业办学”,更体现在“以行业、产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意识上。

  “学院打破了以往的学科和课程设置方式,紧密对接产业,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与跨界整合,根据产业链需求设计和规划课程。”省陶瓷工艺大师、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华青说。

  精准对接陶瓷产业链需求,学校以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和材料与先进制造学院为“母胎”,孵化出醴陵陶瓷学院设计类和材料类两个本科专业、两个专科专业。在办学实践中,与15家龙头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企业类别涵盖国瓷、日用瓷、艺术瓷、电瓷、特种陶瓷等各个细分门类,贯通全产业链。

  为培养出企业最需要的、就业就能上手的应用型人才,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本、专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占比分别提高到45%、50%以上,并实施本科“3+1”、专科“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院学习3年或2年,最后一年在企业实训。在本专科生培养上,实施学院、企业双导师制。同时,改革传统班级课堂组建方式,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组建新型“双创班”。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生产现场教学和专题教学,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

  针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院召集材料学、包装设计、艺术设计、机械制造等方面的专家教授,组成“智囊团”,深入企业调研。由企业出题,专家把脉会诊,为企业排忧解难。

  在醴陵陶瓷学院材料专业,材料学教师胡伟达博士带着学生在企业参观,发现企业有很多固废物不知如何处理,便把这一项目融入学生课堂,带着学生一起搞科研,“变废为宝”。研制出的轻型耐火砖,达到碳达峰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企业高度评价。

  “把人才育到行业需求上、把科研做到产业一线、把服务做到企业心里”,让“生产”这块泥与“教育”这把火产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校企合作的“白金”惊艳出炉,成为产业人才的“蓄水池”、创新的“动力源”、发展的“服务器”。

  火舞新天

  激发千亿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动能

  学院牵头,与醴陵核心陶瓷企业一起组建了“株洲五彩醴陵陶瓷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按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体系,布局了4类共12个“产学研用”双创平台平台;

  成立“醴陵陶瓷产业发展高端智库”,近两年承担了10余项政府委托项目,帮助醴陵获评“中国陶瓷之都”、获批“湖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

  面向醴陵陶瓷企业,开办了 MPA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班,2020年、2021年两期共招收58名醴陵籍研究生;联合湖南陶瓷技师学院共建“产业商学院”,近三年服务企业员工素质提升与技能培训共3500余人次;

  组建了“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研究院”,下设4个中心:先进陶瓷材料及装备实验中心、陶瓷材料检测与研发中心、陶瓷产品设计中心、创意设计与品牌发展中心;

  联合三塘瓷业等企业建立了3个工业互联网平台;

  帮助醴陵陶瓷产业初步建设了产业大数据库信息平台……

  “醴陵陶瓷学院填补了醴陵陶瓷教育只有中职、无大学的空白,为培养本土高素质应用型陶瓷人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创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翻阅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建院4年来的“成绩单”,醴陵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新华不禁发出由衷地赞叹!

  几年来,在校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醴陵陶瓷学院取得长足发展,产生巨大效应。去年,醴陵陶瓷产业集群产值增长至700余亿元,入选我省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之一。

  站在今日醴陵迈向“千亿时代”的门槛,刘新华迫切要求醴陵陶瓷学院重点服务当地打造陶瓷千亿全产业链集群,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陶瓷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大企业做优做强,发展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助力升级泥釉模标准化生产配置基地,加强半导体陶瓷、绝缘陶瓷、高温超导陶瓷等新材料产品研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

  在醴陵市政府、陶瓷产业集群、所有陶瓷企业的殷殷期盼中,在推动醴陵陶瓷先进制造业集群从省级向国家级迈进的战略使命里,醴陵陶瓷学院铆定目标,全力以赴,全速前行。

  加快推动硬件升级,在一期占地面积305亩的基础上,二期计划投入3.85亿元,扩充面积800亩。重点建设教学楼、培训楼、实验楼、公寓、体育馆及配套设施,为产学研提供阵地保障。

  加快推动学科升级,瞄准陶瓷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攻坚方向,以材料学为核心,以设计、制造为两翼,以销售、电商等为补充,重点打造四个专业集群,建设多学科有效支撑、全产业链高度对接的专业体系。

  加快推动师资升级,计划每年引进6到8名博士,到2025年,实现学院自有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教师比不低于20%,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形成师资队伍的核心支撑。

  加快推动平台升级,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建设“陶瓷智能制造研究中心”、与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建设“先进陶瓷材料重点实验室”、与株洲五彩醴陵陶瓷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合作建设“陶瓷产品设计中心”,形成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为一体,特色鲜明、省内先进的学科平台体系。

  加快推动合作升级,与景德镇陶瓷大学等联手探索建设校企合作基地联盟。以景德镇陶瓷大学、醴陵陶瓷学院等高校为中心,联合当地企业、机构,在国内形成多个校企合作基地群,为所有陶瓷类高校师生提供实习实训,实现资源、平台的全面整合等。

  “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支撑和引领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已任,加快建设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价值的现代产业学院。”易小斌表示,创新探索“链上育才”,着力升级“产教融合”,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紧密衔接,致力将学院打造成为湖南工业大学产教深度融合的示范基地、湖南陶瓷产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基地和世界先进陶瓷产业的创新基地。

  现在,醴陵陶瓷学院聚焦人才培养供给、技术创新引领、系统服务支持、产业发展促进四大能力提升,着力构建起全产业链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全行业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全领域促进的集成服务体系,系统优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面向全产业链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教育示范模式和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时代样板。

  时代在变,传承不变;路径在变,创新不变。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这把产教融合的新火正在熊熊燃烧,让醴陵这座“千年瓷都”窑火更旺,绽放传承、创新和发展的精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赋予了醴陵陶瓷学院一个亦如釉下五彩般源自千秋神韵的绚烂而又必将造就彪炳千秋伟业的契机……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