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宇芬 周阳乐
通讯员 李云 喻泽红 王少军
11月中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传来,5位在湘专家当选两院院士,我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再次取得重大成就。其中,柏连阳、单杨、吴义强3人均为我省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支持的院士后备人选。
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亟须培养造就创新争先科技领军人才。湖南省科协会同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组织实施了湖南省科技人才托举工程,5年来累计投入经费5180万元,取得了显著成效,扩大了“湘”字号人才在学科领域及行业的影响,为我省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人才支撑。
梯次遴选,5年托举100人
前不久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叶恒棣作为项目第三完成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活性炭法多污染物烟气净化技术,推动了我国钢铁工业超低排放进程。
“入选我省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的院士后备人才项目以来,我围绕‘绿色低碳智能化冶金工程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等企业核心技术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工艺及装备技术开发。”叶恒棣告诉记者,除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申请并获授权专利数十项外,他还赴全国各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0余次,并成功主办了全国绿色钢铁(铁前)技术创新高峰论坛。
5年来,在芙蓉人才行动计划的引领下,湖南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按三类梯次遴选,重点支持一批院士后备人才和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术水平持续提升,推动科研成果走向应用。每名托举对象连续支持3年,每年支持20万元。目前,支持人数累计达到了100位。
入选者有的来自高校,有的来自科研院所,还有的来自企业,不管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工程技术领域,都是湖南科技界的佼佼者或“潜力股”。在托举工程的支持下,他们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方面,还是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入选院士后备人才的30人中,已有王耀南、刘少军、刘仲华等6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彭万喜入选2019年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冯江华等4人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100名托举对象中,近百人次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和省部级人才称号。累计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400多项,新增科研经费近10亿元。累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0多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641篇、出版专著64本。开展国(境)内外学术活动上千次,新任国际学术组织职务45项。获得专利授权655项,实施专利301项。
不拘一格,让青年人才更快冒尖
2017年,29岁的长沙理工大学教师孙小琴入选托举工程中青年学者培养计划,科研生涯由此发生了变化。今年,她成为了中国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湖南代表团中最年轻的科技工作者。
孙小琴瞄准建筑用能现状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前沿问题,致力于降低建筑空调能耗的环保事业。“在托举工程的支持下,我于2017—2019年在美国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项目期间与国外多所大学开展合作,平均每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学术交流5次,极大提升了自己的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而且项目经费使用程序简单,可以集中精力做研究。这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我非常重要,使我快速适应从博士研究生到独立科研人员的身份转变。”孙小琴说,基于这些学习交流的经验,托举工程项目执行期内新增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项,发表论文10余篇。
青年是科技界的未来。在托举工程的设计中,对青年人才的选拔既高看一等,又不拘一格。中青年学者培养和年轻优秀科技人才培养两个梯次遴选,都有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身影。
5年来,19位在本专业领域有进行长期研究的计划且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年轻科技工作者,被遴选作为年轻优秀科技人才培养。托举工程支持他们潜心钻研、有所建树,尽快成为湖南重要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或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核心人物。
34岁的中南大学教师黄麟淇就是其中一位幸运者。她积极响应国家向地球深部进军战略,开展了以深部岩体开挖诱发岩爆等灾害机理、预警与防控的研究,将研发的微震监测系统与微震信号精准辨识等方法,应用到了贵州开磷沙坝土等矿山的实际微震定位和灾害预警中,提升了深部资源开采的灾害防控水平。
“是托举工程的资助让我可以自由开展创新研究。我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展示了研究成果,获得了岩石动力学与灾害防控国际会议最佳报告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发表SCI论文13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7项,还获得了2项国家课题支持,并主编和参与行业标准3部。”黄麟淇一一道来她的收获。
省科协表示,托举工程会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想方设法为他们搭建开拓视野和前沿交流的学术平台,持续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