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时事·深度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奋进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

第03版
奋进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空馆开馆到藏书5.2万册
——来自“和+”共享图书馆的启示

  ▲坐落于长沙市雨花区圭塘河畔的“和+”共享图书馆。目前,我省有3家共享图书馆。 通讯员 摄

  ▲读者在“和+”共享图书馆阅读。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欧阳倩

  初冬的长沙圭塘河荡漾着淡淡的绿,银波泛泛,微风撩拨岸边垂柳。

  在长沙市雨花区悠游小镇附近,沿着一泓清水往南,“和+”共享图书馆“身披”红瓦洒下倒影,与圭塘河轻声交谈。

  一馆一河的“友谊”始于2018年。三载春秋,从空馆开馆到藏书5.2万册,我省首个共享图书馆备受关注。

  今年11月,一个月时间,该馆斩获两项国家级荣誉——“全国最佳志愿者服务项目”“最美共享文化空间”。近日,记者走进该馆,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1. 从空空如也到书香满溢

  长沙市大力推进圭塘河治理和环境提质,“龙须沟”变身“生态带”。

  在圭塘河羽燕湖段,绵延小山簇拥着逶迤清亮的圭塘河,水草随风摇曳。这里有座建筑,引来不少总部企业的目光,纷纷表示愿出高额租金租赁该处办公。

  而雨花区政府认为:最美的地方,应该留给市民共享。

  2018年,在雨花区政府组织下,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捐赠500万元,在此建设共享图书馆,并向社会招募公益团队运营。

  当年5月,长沙益友公益促进会拿出其共享图书馆运营模式,即空馆开馆、由读者捐赠图书,让读者做图书馆的主人,由志愿者打理图书馆。

  “图书馆很多,既有政府主导的公共图书馆,也不乏社会人士创办的民营图书馆。我们缺乏的不是图书馆,而是缺乏一种模式,让人与图书馆建立情感连接。”长沙益友公益促进会理事长吴尚介绍。

  人人都是书的提供者,人人又都是书的借阅者,理念固然很好。但图书馆没书,空馆开馆,市民能接受吗?有人质疑。

  实施共享图书馆有着现实的需求。以长沙市为例,目前,长沙已形成1个总中心馆(长沙市图书馆)+9个总馆(分布在9个区县市)+多个分馆的格局。多个分馆更像是“毛细血管”,渗透在市民身边。但这些老百姓身边的图书分馆,往往面临“有想法没办法”的建设之困和“有数量缺质量”的服务之忧。

  一般图书馆与读者的“黏性”有待加强。从借书到还书,读者“即来即走”,读者与读者之间没有交集,图书馆也难走进读者心里。

  “和+”共享图书馆提供了全新的阅读共享模式,改变过去由图书馆到个人的单链条模式,人与人、人与馆从此有了牵挂。

  也有市民抱着厚厚一摞书前来“豪捐”,被工作人员婉拒。捐书者不得不从数十本书里找出最喜欢的一本,思考良久,一笔一画写上感言。

  上下两层的图书馆,分为5大区域。随手翻阅,就能看到一行行共享感言。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愿我们都能坚定地、安心地、勇敢地追求心中所想”——读者龙菲菲在分享的《月亮与六便士》上留言;“如果说世界的本质是强力意志,那么,这一本质的展开方式便是永恒轮回”——读者雷伟分享他理解的《尼采与形而上学》哲学……

  在二楼一书柜,记者看到一本叫《生存在环境中》的书,捐赠者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拉津德·帕乔里。他写道:“基于共享的图书馆有着强大的力量,我非常高兴将本书共享给这个雅致、卓越的图书馆。基于共享图书馆的理念本身就有强大力量,因为它是建立在知识被分享的巨大价值之上。如果我们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将拥有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和更安全的星球。”

  “读者当图书馆的主人,这就是共享图书馆与众不同的地方!”吴尚说。

  从2018年推出首家至今,我省已有3家共享图书馆。其中,“和+”共享图书馆湘潭高新区分馆今年6月正式开馆;今年10月30日,天心区白沙共享图书馆开放,近一个月时间内,已有158位读者携书来共享。

  2. 从势单力薄到多方聚力

  书有了,人怎么办?

  “和+”共享图书馆建立之初,包括馆长吴尚在内,只有3名专职志愿者。

  吴尚曾在出版社工作10余年,后自主创业。加入长沙益友公益促进会志愿组织后,担任“和+”共享图书馆馆长。

  “起初以为可以兼顾创业和图书馆,哪里晓得,图书馆事太多,现在我基本是全职做公益。”吴尚笑着说。

  “那收入岂不是减少了?”记者问。

  “我和益友会党支部书记朱移生都是纯公益在这里服务。”看着记者惊讶的眼神,吴尚补充道,“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家里条件还过得去,在这里精神的满足盖过了对物质的追求。”吴尚淡淡地笑着,语言温和而有力量。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来到这里。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和阅君”。

  他们带来了专业的知识,或开讲座或协助组织活动;他们也带来了更多资源,多方奔走为图书馆提供一些支持。“我们没事就过来转转,哪怕只是随手归置下书籍,想到能为这里尽一点心,我们也很开心。”志愿者杨艳说。

  志愿者朱刚明,个子高大,皮肤黝黑,被人亲切地称为“黑山老师”。从小酷爱国学的他,2018年辞去工作,来到“和+”共享图书馆做普通的图书管理员。朱刚明向吴尚主动请缨:“如果你信任我,我可以免费开设国学班,教学生读《论语》。”

  朱刚明仍记得活动启动时的酸楚:“那时候也是冬天,我穿着薄薄羽绒服,摆张桌子、拉个宣传海报,邀请路人来听课。”

  朱刚明给记者翻看手机里的旧照:“这是我第一次讲课,7个人来听,场地空荡荡的;这是我的第二次讲课,来了20多人。现在,我们固定在每周六上午集中线下学习,每场能容纳100余人。”

  “我是被‘黑山老师’吸引来的。听了他的讲座后,也被图书馆的氛围感染,于是报名来当志愿者。”退休职工张宝云是雨花区圭塘河街道居民,也是从早期一直坚守在图书馆的志愿者。

  为前来捐赠的市民贴二维码,将图书贴标签入库;及时归类、整理图书;为入馆人员检测体温,维护现场秩序……在张宝云带领下,已有8名同单位的退休员工加入“和阅君”队伍。“这里是读者的心灵家园,我们想尽己所能守护这方天地。”张宝云说。

  依托“和阅君”,这里还自发创办了“三晨会”,即晨读、晨练、晨茶。

  卢卫兵一家四口是“三晨会”的常客。“对于我来说,来到这里真正的趣味是和孩子在一起,陪伴他们成长。”卢卫兵说。“每个周末我们都来参加亲子活动,我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卢卫兵的儿子说。

  3年多来,“和+”共享图书馆共举办了500多场公益文化活动,还组织巾帼读书会、政协读书会等。如今,雨花区正在推进文明创建,图书馆成为重要的文明实践站点,举办多项文明传播活动。

  3. 从为“空白”探路到引领变革

  “和+”共享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一匹“黑马”。

  它的出现,打破了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包办”的局面,探索一种“政府主导+社会资本投资+社会力量运营”新模式,创新性地回答了“谁来建”“如何管”的课题。   

  这几年,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刮起的“共享经济”风潮,也吹进了图书行业。共享图书馆能搭上“共享经济”的快车吗?

  最有名的莫过于2017年哈尔滨推出“借书人”共享图书平台。

  “借书人”是处于买书和图书馆借书之间的一种模式。买书费用高,闲置在家占用空间;去图书馆借书有些人没有时间。“借书人”主打图书线上借阅,让读者不限时、不限量地借书,全国快递送书上门。盈利点在于收取的快递费、包装费。对运营者来说,购书是最大的负担,不少业内人士对其前景持谨慎态度。

  绝大部分共享图书运营,注重读者时间方便与空间便捷。

  如无人值守的24小时图书馆,打造了不受时间限制,轻松享受书香的阅读空间;自由取阅的图书角,实现了图书在社会大众之间自然流动;深入社区商圈的电子图书阅读机,将移动阅读生态复制到了更多公共空间;通借通还的“一卡通”体系,更让市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阅读服务……

  这些模式传递给受众的信息是,“这里读书借书很方便”;而“和+”共享图书馆,侧重“共享”感受:“我放在图书馆的书有没有人看?分享的观点别人赞同不赞同?有没有跟我感受一样的人?”带着这样的牵挂,人与图书馆天然有亲近感。

  从目前来看,“和+”共享图书馆的模式无疑是成功的。但即便企业和志愿者“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长期来看,这种模式要维持场地租金、馆内水电等基本开支,走上良性互动道路,仍显得“捉襟见肘”。

  “这几年,我们也在探索自我造血之路。”吴尚介绍,2019年,“和+”图书馆引进了文创水吧,为读者提供饮料、甜品等;同时,以中国六大茶类为基础,推出了文创茶礼。

  “和+”图书模式的探索尚需时间。“但其引入的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让图书资源流动的理念颇具价值,在图书资源极大丰富、没有市场盈利压力的公共图书馆领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位业内人士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