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代兴
“英国佬”,这是他的微信昵称。其实他与英国没有半毛钱关系,是典型的中国人,真名姓杨,名英国,故自封“英国佬”。他是怀化市委派驻沅陵县凉水井镇百合村的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我原来客套地称他为杨队长,现在干脆也叫他“英国佬”了,觉得这样称呼他更亲热,也更贴切。
“英国佬”身材敦实,浓眉大眼,平头大耳,给人第一感觉像个浑圆胖嘟的大西瓜,带着许多甜甜的糖分,让人既开心又爽快。他的嗓门也很大,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绕圈子。
我与“英国佬”原来并不认识,我们都是从市里分到沅陵县驻村,同在一个群里。我看到他在朋友圈里晒他们村里的集体经济——大棚种植火龙果,而这正是我们村需要借鉴的地方。
我主动加他为好友,他很快就添加通过了。我当即表示周末想去他村子里参观取经,他说眼下儿子正准备高考,周末他得回去陪伴,过了高考欢迎我随时去他那里。他的语言恳切,并非虚与委蛇。由此我知道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家长,也是一个对朋友坦诚的实在人。我没有半点的不爽,而想去考察的念头更浓了。
凉水井镇,我很早就知道了。上个世纪80年代,我刚参加工作,就来到凉水井出差,下乡进行农资价格检查。那是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紧俏,货物短缺,农药化肥都是国家管价,不能涨价哪怕一分钱。哪像现在,物资充足,价格放开,既不用担心物价上涨,也不用愁买不到货,愁的只是有货销不出去。
那次,汽车驶离沅陵县城,沿着319国道一路盘旋颠簸。往东行驶一段路后,向北拐下一个坡,转一个大弯,前方开阔,地势也渐渐变得友好起来,不再是沆沆洼洼地难为大家。路两边的稻田铺染了一片金黄,渐次打开,如一幅精致的山水画卷。这画卷模模糊糊地定格在遥远的记忆之中。
如今,再来这里,依然让我有如初见般的惊喜。这不仅是因为故地重游,更是因为焕然一新的面貌。319国道宽敞了许多,并且换成了干净的沥青柏油路,路两旁的白杨树健壮挺拔,身着迷彩服,精神抖擞地为我们撑伞遮阳。公路从镇中央穿过,两旁的老屋全换成了新式的小高层房屋,远处的山坡上还有精致的别墅楼房,装点着山林绿地和田畴阡陌。
这里已经全然找不到一点当年我来这里时的影子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并非难事;久别重逢,新鲜的好感仍能油然而生,更让人惊喜。
循着导航的指引,我们很顺利地来到百合村。原来百合村就在镇子的边上,交通便捷,这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村前的一大片农田望不到边,这又让我们顿生羡慕。“英国佬”早就在村口候着我们了,友队相见,分外亲热。我们早已建了一个队友群,大家在群里打成了一片,也都碰过面,彼此熟悉了。没有过多的客套,我们直奔村里的火龙果大棚基地。
火龙果大棚就在村口,平整的一大片,覆盖着白色的农膜,如果不是因为炎炎烈日顶在头上,我们会以为来到了一片冰天雪地。
走进大棚,绿意盎然。像仙人掌一般的带状叶脉,身披刺冑,齐刷刷地攀附在低矮的钢架上,仅及人腰高。叶脉上挂着的火龙果并不多,倒是插满了很多羽毛球般大小的淡黄色花骨朵。长长的大棚里,火龙果藏在叶掌下,害羞似地躲着,像是众多的小青龙,偶有几个淘气的小龙女吐出了火红色的舌头。火龙果因此而得名吧?名字好听,但挂果率不高啊,我暗自思忖。
见我们一脸迷惑,“英国佬”告诉我们说:“你们来得不凑巧,前两天刚好城里来了好几拨客人亲手采摘,这第三批成熟的果子基本上都已被摘完,只剩这捞稀(方言,意为稀稀拉拉)的几个熟果了。”
“哦,难怪不愁销路!休闲观光、体验采摘式农业,你们全都沾上了!”我发自内心地赞叹。
“英国佬”介绍,百合村的大棚火龙果基地共有30多亩,是三年前在县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建成的,如今已值成熟丰收期。每亩火龙果的年产量可达2000斤,全年可产6万斤,市价每斤8元,年创收48万元。扣去成本开支,年利润可达30万元,这对人口不足1500人的百合村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村集体收入。
“前几年扶贫工作队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驻村后的任务就是做好提质升级。”“英国佬”目标明确,“我们打算再投入20万元,在每个大棚里增设一套喷雾式降温设备,将夏天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更适宜火龙果生长;疏浚水沟,完善排灌基础设施。让这片火龙果,成为村里老百姓长久的开心果、致富果。”
“你这叫做锦上添花,让乡村振兴的价值得以实现,也让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双重价值都能够变现。”“英国佬”也许并不需要我这样给他加油打气,因为我发现他内生动力十足。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满足于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想着的是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月初,在驻县工作队队长座谈会上,他从村里带来了几件火龙果,切好让大家品尝。味道真不错,当场就有几位队友订了几件带回家。看得出,“英国佬”心里乐开了花。
散会当天是周末,大家都表示回城里休息,只有“英国佬”说,他要回村里去,村子大棚里的火龙果熟了,再不想办法卖出去,就会落在地上烂掉了。他囫囵吞咽了几口饭,便火急火燎离开了。
一直陪在我们身边的老村支书吕增明,三年前退位后,与村里的三个村民,合伙承包经营这片火龙果基地,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这片大棚里。他说,上一届驻村扶贫工作队留下的这份致富产业,不能败在他的手里。他要与村民一起干好,让它红红火火旺起来。
“去年火龙果长势很好,但由于市场难找,没有及时销出去,许多果子落在地上烂掉了,真是让人心痛!杨队长来了以后,找来市里的商家超市考察采购,找来单位团购,还发动亲朋好友、后盾单位的同事,都来过这里采摘、认购,第一批、第二批下枝的火龙果,全都顺利地销出去了。”老支书喜上眉梢。
一次,县里一个边远乡镇通过朋友牵线,订购了100件火龙果,“英国佬”与村民一起下了果后,又装车启程送货。由于路途遥远,山高弯急,来回一共花了近10个小时,回到村里已是晚上10点半钟了,回家才记起还没有吃晚饭。
老支书还告诉我,上个月的一个周末傍晚,“英国佬”联系的一家单位打来电话,订购100件火龙果,说第二天就要来村里拉货。可火龙果都还在枝上吊着,一个都还没有下枝,这可急坏了大家。“英国佬”组织村支两委和工作队捋起衣袖,举着手电筒,连夜采摘,一直干到半夜,才把果子从枝上“请”下来,装满了整整100个纸箱。早上起来一看,每个人的手臂都被果枝划破刺伤,血迹斑斑。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打着‘灯笼’摘果子,也是我难得的一次人生的体验啊!虽然苦,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酷毙’了。”
见到“英国佬”那份自豪与爽朗,我也受到了感染,好像体验到了忘我劳动带来的难以言喻的幸福与满足感。
“英国佬”还告诉我,第三批火龙果成熟时,一直没有找到销路,眼看就要熟透落地,大家急得不行。无奈之中,他拨通了县委张副书记的电话求助,那是上次开会时,他特意留心记下的电话号码。
张副书记马上在他的好友群和朋友圈里发了一个信息。第二天,城里便有不少单位组团来到村里,又是观光,又是采摘,又是体验,又是团购。仅是8月20日这一天,就销售6000多斤,收入近5万元。没几天,大棚里近万斤的火龙果,全被采摘一空。村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喜悦飞上了天。
“你这有点像‘卖惨营销’哦。”我揶揄道。
“哎,你别说,还真有人这么认为,并对我的这个做法间接地表示过不满呢!”“英国佬”盯着我说,一脸的委屈与困惑。
“帮老百姓做了大好事,大实事,还怕别人非议吗?你这手法高明,也并不违法呀!”我拍着“英国佬”厚实的肩膀,宽慰他。
“英国佬”被我逗笑了。他是个豁达的人,苦和难都不怕,难道还怕别人的责难吗?
告别“英国佬”的时候,我也仿佛从他结实的身板上,汲取了许多的力量与勇气。
这次百合村之行,我没有看到火龙果挂满枝头、笑脸相迎的盛况。但从枝头盛开的小花朵上,我仿佛见到,第四批绯红圆润的火龙果爬满枝叶,活像一只只通透甜蜜的火鸟,尽情燃烧,叽叽喳喳,展翅欲飞。在“英国佬”和他村民朋友的细心照料与引导下,它们很快就会飞向广阔的市场,把那份来自山村的生态与甘甜,送到人们的舌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