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奋进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奋进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

第03版
奋进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越争先,挺进“第一方阵”
“十四五”期间,湖南湘江新区加快构建一流品质新区、前沿创新新区、高端产业新区、开放活力新区

  梅溪湖国际新城。

  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智能网联汽车。

  ▲湘江鲲鹏服务器生产线。

  大王山旅游度假区湘江欢乐城。

  湖南金融中心。

  (本版图片由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王 晗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入夜,湘江西岸,光与影织就了新的城市风景。

  交通纵横交错、高楼鳞次栉比、产业方兴未艾、生活诗情画意,城市的脚步并未因夜晚的来临而减慢。

  夜的嬗变,只是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拓荒创业、发展崛起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从产业园区到交通枢纽,一项项重点工程建设正酣;从科研院所到智能工厂,一批批高科技项目火热推进;从生态新城到文化地标,一个个品质标杆加速落地……

  因改革而立,因开放而兴,这片深居中部内陆的土地,已连接世界的脉搏。

  过去5年,湘江新区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2511亿元,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排名升至第7位,以仅占全省0.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6%的经济总量;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27.8%,上市企业占全省1/3;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两型”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座以“湘江”命名的国家级新区,这片改革、创新、开放、发展的热土,已成为推动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十四五”期间,湘江新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发展新格局,乘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东风,加快打造一流品质新区、前沿创新新区、高端产业新区、开放活力新区,瞄准挺进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目标实干笃行、阔步向前。

  闯关先进制造,抢占发展“智高点”

  国家级新区的发展,等不起、慢不得。被赋予“三区一高地”发展定位的湘江新区,如何在新征程中实现更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

  时间回到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勉励湖南着力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打造“三个高地”首个任务就是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这与湘江新区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

  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长沙名片”工程机械产业必须担当主力军和排头兵。湘江新区如何闯出新路径?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湘江新区着眼现在与未来,于危机中抓新机、开新局,推动智能网联与智慧城市、工程机械等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产业的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和创业活力,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今年上半年,湘江新区先后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达成战略合作,让智能网联赋能工程机械,深度融合“工程机械之都”和“智能驾驶之城”两张城市名片,打造智能网联工程机械千亿级战略新兴产业。

  这是湘江新区推动先进制造由大变强、技术融合、生态构建的智慧、担当之举,新兴智能网联产业带动传统制造转型升级“唱”出好戏连台。

  今年7月,湘江新区新成立了车路协同联合创新实验室,整合多家网络企业,将最新的“车路云”协同技术注入工程机械等行业,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网联化转型升级,持续释放新动能。

  产业链上合纵连横,产业生态风起云涌。如今,湘江新区已吸引华为、百度、舍弗勒等20多家行业巨头,近400家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落户集聚,助力长沙成为全国唯一拥有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四块“国家级牌照”的城市。

  紧扣“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湘江新区把握“三智一芯”主攻方向,以产业链思维为牵引,以资本和基金为纽带,统筹3区(市)、5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先进制造一路领跑,主特产业加速壮大,新兴经济多点开花。

  从国产大客机C919刹车系统“新区制造”,到华为、比亚迪、湖南新视电子、德赛电池等龙头企业落子打造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从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与新能源循环材料全球产业链供应商中伟新能源,到全球锂电新能源领袖企业杉杉新能源……湘江新区范围内获批国家、省、市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项目达509家。

  长沙高新区紧扣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业态,宁乡经开区主打食品、家电产业,望城经开区聚焦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产业,宁乡高新区形成储能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格局,岳麓高新区初步形成检验检测产业特色。

  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在湘江新区大放异彩,既展示了湘江新区制造业的深厚家底,也透视了其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更为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积蓄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十四五”期间,湘江新区正加快构建“5000亿园区、千亿产业、百亿企业”产业格局,力争打造工程机械、新材料两个千亿产业集群,智能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精深加工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30家以上百亿企业。

  聚力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

  “通行红灯时间缩短17秒……”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简称“岳麓山大科城”)内,长沙智慧公交315线广播传出实时播报,车内电子屏上同步显示交通路况。这样“智慧”的体验,让长沙的市民和游客啧啧称奇。

  眼下,智能网联汽车已和芒果台、茶颜悦色、文和友等标签一样,成为网红长沙的新“IP”。城市新“IP”的魅力背后,是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坐拥岳麓山,湘江新区科技创新资源得天独厚,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57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0余名两圆院士、10余万科创人员和30余万大学生云集。科技创新如同“羽翼”,托举湘江新区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湘江新区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一方面,统筹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抓好岳麓山大科城、湘江智谷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基金+基地”建设模式,大力培育、发展科技金融,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互促共赢发展。

  “用最好的地段做科创!”去年以来,湘江新区围绕“创”字做文章,按照“最美大学城、领先科技城、一流创业城”理念,大力推动“一城五基地”建设,以岳麓山大科城“极核”引领,构建“科创端(大科城)-孵化端(五基地)-产业端(五园区)”的全周期创新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快车道。

  岳麓山下好风光。湘江科创基地、中南大学科技转化基地、湖南大学创新转化基地、湖南师大文创基地等依山环绕,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走出象牙塔,在产学研道路上孜孜求索。

  在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从事新材料检测的湖南纳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仅2年,便从初创时的5人发展到如今30多人的团队,年营业额近千万元,成了大科城的“网红”检测公司。

  这样的创业公司在湘江新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湘江新区已集聚科创型企业近58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5%,并获批国家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

  丰富的科教资源为区域创新发展贡献了“最强大脑”,越来越多的“湘江智造”应运而生。

  截至去年底,湘江新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353件,其中,岳麓山大科城完成技术交易合同1486件,成交额23.25亿元,同比实现翻番;累计建成国家(长沙)超算中心、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700余个,吸引华为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腾讯智慧总部、华为研究院、鲲鹏产业基地等新型产业创新载体扎堆落户。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跑一路。目前,湘江新区已经构建起智能汽车与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现代金融、文化旅游、高技术服务业(含总部经济)等产业发展集群。

  建立统筹机制、搭建科创平台、引导多元合作、强化成果转化、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一系列打通堵点、消除难点的举措在湘江新区接连推出。

  不久前,湘江新区印发“推进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若干政策”,在创新基地建设、创新平台建设、重大技术攻关、支持产权服务、科技人才交流五个方面政策支持再“加码”。同时,实施以工程机械领域“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的科技研发“招标揭榜制”,科创赋能产业跑出“加速度”。

  “十四五”期间,以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为中心,湘江新区正奋力提升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能力,打造国内领先、辐射全省的湘江西岸科创走廊。

  深耕改革开放 按下发展“快进键”

  无改革,不新区;无开放,不新区。作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湘江新区自带改革开放基因。

  土地财政向产业驱动转变,大开发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转变,传统开发向产城融合转变……回望6载奋斗历程,湘江新区在实践中持续深化改革,向改革要动力,以开放激活力,趟出了一条自主探索并可供借鉴的发展之路,也抓住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既定目标的关键一招,中部内陆开放高地加速崛起。

  站在新起点,迎来新机遇。

  去年10月,湖南省政府发布湘江新区12项重点任务,明确布局建设湘阴、湘潭九华新片区,以国家级新区的经济功能属性为切口,推动长株潭一体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好事连连。今年7月,国家给湘江新区发了个“大礼包”。在《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磅文件中,明确支持“湖南湘江新区建设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

  开放,是内陆城市超越自我、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更是湘江新区加速发展的强力引擎。

  面向“十四五”,湘江新区紧握新发展契机,加快与湘阴、九华新片区产城融合、边界融合,借力湖南自贸区岳阳片区、湘潭综保区之“船”,加快打造连通长株潭、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出海口”,“一体带两翼”开放发展新格局雏形初现。

  一盘棋规划,深层次融合。打开湘江新区有关发展规划,湘江融城科技小镇作为“前哨战”之一已优先布局,未来将建成长潭科技走廊片区南北联系和产业发展的主廊道支点;暮坪湘江特大桥、潇湘路西线、潭州大道、大王山片区内“六纵六横”织就了一张一体化路网,以城铁、地铁为支撑的公共交通体系加速建设;九华新片区重点沿“两轴两片”(湘江发展轴、长潭发展轴、兴隆湖片、高铁北站片)加快建设,湘阴新片区重点围绕“一园一城一港”(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天鹅山大学科教城、虞公港及港产联动区)布局产业……

  如今的湘江新区,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崛起国际级医疗健康产业城,洋湖国际新城总部经济势头喜人,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奏响文旅乐章,湖南金融中心辐射中西部,岳麓山大科城科创势能“于斯为盛”,智能网联汽车“重地”勇攀高峰,九华、湘阴新片区“同气连枝”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标杆。

  跃出湘江是大海。沿着一条由南至北的开放通道,湘江新区正随着北去的湘江,向海的方向,挺进!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