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永亮
通讯员 刘晓聪 王梓槐
如黛的青山上,挂着一条白瀑。瀑下有座矮房,房外架起水车,空气中氤氲一股茶油的清香。
巨田村距攸县县城不过10公里,但大山阻隔,交通闭塞。11月上旬,记者翻过山坳,顺着田间小路来到这里的榨油坊,村民谭桂根正在收拾一根枞木。“水车坏了,木料要用附近山上的枞树,不然容易断。”他说,修水车必须遵从祖上“规矩”。
夯土墙撑起的榨油坊,已挺立百年。经考证,元末至正年间,谭氏先人自赣入湘,将榨油技艺引入攸县。清末,谭氏嗣孙谭旬仔借山势、水力,在巨田村建起100余平方米水力木榨榨油坊,靠此养活一家老小。
2014年,摄影师刘浴辉出游至巨田,拍下榨油坊的照片。当地非遗专家刘巧艳按图索骥,确定这是株洲仅存的水力榨油坊。
榨油坊虽暂停营业,但作业流程清晰可见。修渠引水至房外,推动水车,带动碾盘,碾碎茶籽。由碾房向里,分别是焙房、榨房。“从去杂剥籽到沉淀沥油,有20多道工序。”谭桂根说,30多年前,榨油坊生意红火,邻县茶陵都有人挑茶籽来榨油。
刘巧艳告诉记者,与传统榨油坊相比,水力榨油坊最大的特点,在于不用人力、畜力,而是水力。“以复杂且巧妙的水动力装置、碾槽装备、烘焙房装备等器具为重要载体,整套工具部件上百,工艺精湛、造型多样,完美再现了古代科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
榨油坊能留存至今,在于谭家三代人的接续守护。
榨油坊传到谭桂根爷爷谭文妹手上,夯土墙多处开裂,风雨飘摇。谭文妹筹资雇人修墙补瓦,同时辟出晒茶籽的平地。
1988年,榨油坊一面墙抵挡不住风雨侵蚀,轰然倒塌。谭桂根父亲谭正华组织族人筑起新墙。
时代在变,能修水车、碾房的木工难找了。谭正华交代懂木工的女婿张朝阳,老师傅维修做工时,站在边上,手眼并用。如今,张朝阳成了老师傅。
2019年,老父亲过世,谭桂根接过榨油坊的钥匙。
随着现代榨油技术的兴起,传统榨油坊日渐衰败,前来榨油者寥寥。加上只能季节性经营,难以养家糊口,大多数时候,谭桂根在外打工。
即便如此,谭桂根从未放弃。“祖上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在我手上断了!”只要有空,他会清理水渠,修补墙瓦。部件坏了,他请来姐夫张朝阳修好。每年冬,榨油坊依然能榨出香喷喷的茶油。
2018年,巨田水力木榨榨油技艺列入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来考察的省市专家说,保存如此完整的水力榨油坊在省内罕见,应加大保护力度。
“单靠他一个农民来保护,太难了!”刘巧艳说,攸县文物保护部门正商讨方案保护榨油坊,也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手,留住这个散落在乡间的“文化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