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袁老,我们再送您一程
——袁隆平院士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侧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一辈子躬身田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杂交水稻之父”,长眠在他深爱的大地上。

  11月15日上午,碧空如洗,草木掩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

  悠扬的乐曲《我和我的祖国》萦绕在万寿园上空,那是袁老最爱的歌曲。

  踏着宛如稻田的金色地毯,人们缓缓走进万寿园的追思厅。

  厅内,三面墙上挂着电子屏幕,屏幕上漫天星空、稻穗环绕、蝴蝶纷飞。人们纷纷用手触碰屏幕,为袁老点亮孔明灯,目送着它们越飞越远,飞往最亮的那颗“袁隆平星”。

  9时8分,追思仪式开始。全体亲友来宾肃立,共同迎接袁老灵骨入厅。前来送别他最后一程的人们,通过播放的袁老人生微电影中一个个镜头,共同回顾了他守望稻田的一生,一起感受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伟大力量。

  稻子熟了,我们想您了!如果天堂有味道,那一定是稻香。

  看,老人生前的同事、学生们来了,深怀感恩之心,一诉衷肠。

  “感谢您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创新理念和创新体系,感谢您培养和影响了大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是您给了我人生奋斗的方向,指导、鼓励我在事业上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自称只是一介农夫的袁老,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看,继承袁老遗志、接续奋斗的“接班人”来了,面对袁老遗像,向老人在天之灵传递佳音。

  “2021年,隆平高科杂交水稻种子国际市场销量近1500万斤,同比增长30%,预计到2023年可突破2000万斤。您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逐步成为现实。”

  “在衡南县您熟悉的那片稻田里,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1号’,晚稻亩产936.1公斤,加上早稻亩产667.8公斤,周年亩产达到1603.9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完成了您去年12月交给我们的攻关任务。”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这是袁老自提的座右铭,诗中蕴含的奋力逐梦的精神,激励着众多后辈在追梦路上奋勇前行。

  看,袁老的亲友们来了,意沉沉,情切切。

  “您曾手把手教我们说英语,手拉手带我们学游泳,陪我们一起去旅游,教我们一起学骑车,您不求我们有多大作为,但时刻提醒我们要诚实向上。”

  “父亲,您走的时候很安详,也许您还有许多话语,或许您还有几多牵挂,但是您放心,您的家人弟子、挚友同事一定会勠力同心,不断前行,将您开创的杂交水稻事业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数学不好却最会算产量,讲起笑话信手拈来,为旁人起绰号入木三分,学方言可以惟妙惟肖……那个诙谐幽默、时常爽朗大笑,自称“90后”仍要再为高产作贡献的老人,让人们时时想念、终生难忘。

  追思仪式后,人们自发排成两行,跟在送灵队伍两侧,恭送袁老灵骨。不少人手捧鲜花,眼噙泪水。

  道路旁的栏杆上,装饰着水稻,多希望老人能再看一眼稻浪滚滚,摸一摸这沉甸甸的稻穗。

  灵骨安放仪式现场,袁老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老人生前常说的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精彩注脚。

  黄白相间的菊花簇拥着老人的陵墓。墓盖四周环绕着稻穗装饰,墓盖上方端放着两只碗,分别盛满了稻谷和米粒。稻谷饱满,米粒晶莹,凝聚了袁老不懈奋斗的心血和汗水。

  人们有序上前献花、拜谒,起身时不忘多看一眼、再看一眼。一群白鸽在陵园上空盘旋了一圈又一圈,和送别的人们一样,不舍离去……

  传奇始于大地,论文写在大地,更多的丰收将回馈大地。袁老,您放心,您的“禾下乘凉梦”,一定会在后来人的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