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慧文
通讯员 彭蕾玲
记录时代风云、挖掘不为人知的角落、把声音传得更广更远,这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的本职,更是一种荣光。
为此,他们不惜“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永远奔赴在新闻现场的路上,永远在紧随时代发展的浪潮中。
一年来,湖南新闻工作者们不仅积极转变文风,尝试以新的技术手段记录,还坚持探索媒体融合和平台建设,以最快、最“活”、最新的手段,传递党的声音、回应群众关切、讴歌人民伟大创造,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斩获了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
守望现场,传播最强音浪
2020年,是我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也是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维和峰会发表重要讲话5周年。为展现中国维和军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巨大贡献,展示维和官兵的良好形象和青春风采,湖南广播电视台推出5集军事题材新闻专题片《为和平而来》。
这是全国省级卫视首次全面深入我军海外维和任务区,实地采访拍摄、全方位展现各维和兵种的军事题材力作。不仅项目拍摄地域跨度大,政治性和专业性极强,拍摄危险系数也很高。
主创人员回忆采编过程,仍然心惊肉跳:“在索马里拍摄时,营区外疑似遭遇恐袭,摄制组在地下防御工事里度过了不眠之夜;在南苏丹,摄制组记录下了当地武装分子发生激烈枪战的惊险一幕。在西撒哈拉地区接近60摄氏度的沙漠中,摄制组跟拍军事观察员在停火线上观察、巡逻、调查取证。在黎巴嫩与以色列边界危机四伏的雷区,我们的镜头拍摄下排爆手挖出地雷并成功引爆的震撼画面。”克服重重困难,摄制组圆满完成采制任务,荣获电视新闻专题类三等奖。
在工作的各个领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有多少默默奋斗的中国人?湖南广播电视台作品《闪耀的平凡》以“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为制作理念,借助两名国际嘉宾体验的视角,围绕中国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农业科学、天文科学、援外医疗等领域的发展成果,用真实的表达和个性化的分享,讲述中国人为全球提供脱贫攻坚、粮食安全、沙漠治理等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展示中国与世界携手同行、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评电视新闻专题类二等奖。
现场,永远有最真实的力量。湖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冲刺1500公斤——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直播》通过在线包装、虚拟现实等技术,营造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收场景,让人如身临其境。此前,湖南广播电视台主创人员从得知消息到正式直播,短短10天时间内,多次赴衡南县踩点,与袁隆平院士及其科研团队深入交流,精准掌握杂交稻测产的科学知识。此次直播获得电视现场直播类二等奖。
迈开步子,做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人
去年夏天,一张“开心到劈叉”的照片成为高考这一新闻事件中最生动的记录。那是湖南日报摄影记者蹲守在校门口,通过高速快门,抓拍到考生罗子欣高高跃起的瞬间——作品《跃·悦》,荣获新闻摄影类二等奖。不满足于照片,湖南日报随后推出多形式后续视频产品,形成了综合传播力,累计浏览量超过500万人次。
雨水能卖钱,这是个新鲜事。湖南电台记者抓住了这一独家新闻线索,推出《中国首宗成功交易的雨水资源正式投入使用》。记者在现场见证第一车雨水使用,揭示蓄积的雨水如何作为资源进行买卖、产生市场价值。除了在当天节目中第一时间播出报道,他们还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线上融合传播,在芒果动听APP等自有新媒体平台上点击量超过20万人次,网友们纷纷为这一创新点赞。该作品荣获广播消息类三等奖。
在全国两会期间,湖南广播电视台推出《胡湘平:攻坚克难的中国决心》,荣获电视评论类三等奖。主创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三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复苏态势,以及两会热点,坚持“一日一评”,及时、有力地引导了主流舆论。
近年来,媒体融合日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长沙晚报作品《“三个重构”助力深度融合发展》,荣获新闻论文三等奖。论文以长沙晚报社的媒体融合探索为实例,提出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重构内容生产流程、重构媒体产品体系、重构商业盈利模式,才能推动传统媒体向智媒体转型,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战略目标,为全国城市党报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