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娜妮
深秋,天气转冷,娄底市项目建设热潮不减。在娄底经开区“双引擎”项目建设现场,一支支由临时党支部组织的队伍站头排、打头阵、当主力。
从产业项目建设主战场到乡村振兴一线,从城镇居民社区到易地搬迁安置点,从繁华之地到偏远村落……娄底以党建为引领,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艰苦奋斗、实干巧干,汇聚起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项目工地党旗飘扬
“因钢而生”的娄底,近两年来瞄准“三高四新”战略目标,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铺排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双引擎”新项目62个,总投资达440亿元。
为抓好项目建设,娄底坚持“项目建设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把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成项目建设成果,锻造出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成为娄底高质量、高标准、高速度完成重点项目建设任务的利器。
“为迎接三一集团进驻,娄底1个月内完成了550亩土地征拆平基,比原计划提前一个半月。这样的速度,临时党支部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三一液压油缸智能生态工业城项目负责人乐刚说。
在成立重大项目指挥部的同时,娄底根据项目建设的规模、工期、党员人数等,单独或联合组建临时党支部;按照部门职能划分网格党小组,推选项目建设指挥长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形成项目指挥部和项目党组织“双轮驱动”运行模式。
一处处项目工地上,党的基层组织遍地开花。全市226个重点项目全部成立了临时党支部,1735名党员在现场治痛点、解难点、疏堵点;385余支各类党员技术突击队,解决一线技术问题141个。
搬迁安置“一抓五促”
加强党组织建设,不仅加快了项目进程,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中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化县曹家镇永靖社区成立于今年6月,原为该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435户1592人。搬迁群众故土难离,便由党组织负责协调、政府出资,在安置点就近流转土地,分配给搬迁对象种菜,满足他们的“微心愿”。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作为一种新的基层治理单元,也是党建薄弱环节。娄底有267个安置点,任务量居全省第五位。如何第一时间了解搬迁群众需求,为他们解决困难?
娄底市委创新推行安置点“一抓五促五好”模式,即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促推建设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致富带富的帮扶体系、功能完备的配套体系、精准周到的服务体系、清晰规范的管理体系,实现党建引领好、为民服务好、综合管理好、后续发展好、党群关系好的目标,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融得进、能致富”。
目前,娄底通过“独立建、联合建、挂靠建、下派建”等方式,已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在安置点全覆盖,并将党的领导贯穿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会保障全过程。
乡村人才定向培养
在娄底,“全省最美扶贫人物”彭育晚、全国人大代表阳海玲、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陈梦林……一大批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正成为加快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
为有效破解农村带头人从哪里来、怎么育得好、如何用得上、怎样留得住等难题,娄底采用“订单式培养、定向化使用”新模式,创新实施“村干部定向培养工程”,每年招录200名以上定向培养生,力争5年内全市1790个行政村都有1名定向培养生。同时,依托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全日制大专班,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并由娄底市委组织部派专人担任政治委员,全程跟踪指导服务。
在娄底乡村振兴一线,已有493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定向培养生扎根生长,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头雁”、基层发展的“导航员”、心系群众的“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