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丽君
近日,商务部印发了《商务部部署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其中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引发各方广泛关注。
好在相关方面积极应对。商务部明确回应,该通知属例行发布,以权威解读消解网友的“脑补”和焦虑;湖南省商务厅也及时发声,发布过去一周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情况,以精准的数据佐证当前市场供应充足,市民无需抢购、囤积。
在这场公共舆情的应对中,从中央到地方,信息发布公开透明,传播渠道通畅快捷,对公众关切的回应迅速有效。事实上,自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地实时根据疫情发展情况作出应对举措的及时调整,一些地区信息发布从“天天发布”变为“即时发布”,精确至分钟的流调报告,让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清晰可见。更为可喜的是,在涉疫舆情的应对中,公众的抗疫心态也因此趋于理性与平和。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应该看到,近年来各地在面对公共事件时,“鸵鸟式应对”“万能回复”、靠“自然冷”应对负面舆情的情况大大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与媒体越来越频繁的良性互动、对当事方越来越具体而善意的回复。这种变化的背后,凸显的是社会治理机制的畅达与治理能力的提升。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借助互联网这个民意表达的快速通道,群众表达诉求的方式更加多元多样,期待解决的问题更加具体而细微,容不得任何拖延懈怠。更何况,从积极的方向看,突发事件也能成为事态发展的“拐点”,公共舆情的处理往往是社会治理机制与能力改善、提升的契机。
前几日也有类似的案例。10月中旬以来,国内多地相继发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为确保首都防疫安全,北京严格管控涉疫风险人员进返京。部分市民反映被限制进京管控措施“误伤”,影响了行程安排。北京市政府及时回应,表示将优化进京管控措施,提升管控精准度,畅通“误伤”人员救济渠道。面对不断变化的舆论场,不掩饰问题,不推卸责任,从舆情中发现治理的难点痛点,找到治理优化的切入点,不仅是关切民意、增进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锤炼作风、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反映。
可谓“言能听,道乃进”。正视舆论热点,与百姓说真话、交实底,从中找到破解难题、解决问题的良策妙方,便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去,推动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