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楚舞 凤鸣 陆宏宇
陆战一师作战处的阿尔法·鲍泽上校后来认为,如果中国人拥有足够的后勤支援和通信设备,陆战队将不可能逃离长津水库。“陆战一师不过是侥幸而已,”他说。
中美军人都不愿回忆长津湖之战,因为这一场血战过于残酷。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人工蓄水湖。七十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身穿单薄棉衣,在长津湖地区接近零下40℃的严寒中,与美国陆战一师展开了一场长达28天的大战。战役的残酷超出了所有参战人员的想象,武器和战术的较量最后演变成双方意志力的殊死较量。
朝鲜半岛,南北直线长约80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300公里,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
北纬三十八度线——一条仅存在于地球仪上的版图纬度线,将朝鲜半岛同一民族横截成两个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国家。北纬三十八度线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中看不见、摸不着,却极端现实地存在,就像在一具美丽的胴体上留下的深深刀疤,那一刀刻在所有朝鲜半岛人民的心上,让朝鲜民族的躯体血流不止。
如果说三八线是由一条苏美之间的势力分割线演变成的横断南北国家分界线,那么半岛北部还有一条更实在的地形线,那就是狼林山脉。
狼林山脉在朝鲜北部中央,大致呈南北走向,平均海拔约2000米。最高峰卧碣峰2262米。狼林山脉是朝鲜北部地形分界线和河流分水岭,将朝鲜北部分割为东西两个板块。
朝鲜战争期间,难以逾越的狼林山脉成为交战双方的分界线,战场因此划分为西线和东线。
我们重点讲述的长津湖,位于狼林山脉东侧,常年冰封积雪,几乎不为外人所知,但1950年11月发生的一场大战,让长津湖家喻户晓。有史学家称,长津湖之战是历史的拐点,是中美双方王牌部队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场决战。
无论长津湖之战是不是拐点,有没有改变历史进程,当时的情况明摆着:美军第十军在向长津湖地区攻击前进,意欲攻占朝鲜临时首都江界,而后向西转进,包抄西线志愿军后路;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紧急入朝的目的,就是挫败美军的战略意图,挽救朝鲜人民军被合围的危局。
志愿军与美军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的殊死搏杀,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役之一。
被美军称为“农民武装”的中国军队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和战斗力让世界震惊,美军的战略企图无法达成,不得不仓皇撤退。
七十多年过去,不少战争史学家还在争论东线作战的必要性,就像争论中国该不该出兵朝鲜一样,争得面红耳赤。
争论的焦点在于,东线战场的志愿军第九兵团仓促入朝,是不是犯了兵家大忌,与毛泽东一贯坚持的“不打无准备之仗”大相径庭。第九兵团的仓促上阵,主要表现在连过冬的服装都未换上,就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冰雪皑皑的长津湖地区与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交战,导致许多指战员冻伤冻亡。
志愿军的战略企图主要是想在西线吃掉“联合国军”的主力,如果当时将第九兵团主力调至西线,是否西线的战果会更大?而长津湖所在的东线战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交战双方没有必要在此大打出手。
美军中也有不少人持这种观点。
“长津湖地区根本就不适合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在战后的一句话表明了他对美军高层指挥的不满。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它已经发生,没有“如果”。
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或者是参与者,在参与历史的进程中,可能会有无数个选择,但是,当结局出现,历史就将盖棺论定,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可能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它只是静静地躺在消散殆尽的硝烟下面,就像长津湖夏天的湖水,微波荡漾着历史的尘埃;它更像冬天的长津湖水,冰洁玉清,镜子似地提醒着人们——七十多年前,这里展开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王牌与王牌之间的生死决战,是交战双方永远无法遗忘的惨烈记忆。
(摘选自《血战长津湖》 何楚舞、凤鸣、陆宏宇著 现代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