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张尚武
“我们邀请到了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彭英林给大家上课,机会难得。请各位认真学习,并积极提问。”前不久,衡山县店门镇举办生猪“健康养殖、节本增效”技术讲座,请专家为养猪户贡献“金点子”。省农业农村厅邀请权威专家下乡讲课,回应养猪户的迫切需求,获得了养猪户的广泛点赞。
送良种、送技术、送信息、送政策……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着力解决农民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650.7亿元,增长7.7%,较上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35元,增长14.1%,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4.4个百分点。
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称,农民的笑脸和赞赏,就是最大的成就。
聚焦粮猪生产 务实力行担使命
湖南是全国粮猪生产大省,历来肩负着“粮猪安天下”的重任。
近年来,由于种双季稻成本相对较高、技术难度更大,“双抢”劳动力紧张,许多缺机缺劳户忧心忡忡。
稳定粮食生产,首先要稳面积。对湖南而言,关键在于稳定早稻面积。春耕期间,省农业农村厅抽调工作人员,组成74个小分队,深入74个粮食生产大县,开展为期1个多月的驻点督导和技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早稻育秧的实际困难。
在祁阳市观音滩镇亿佳农业智能育秧中心,种粮大户谢禄民告诉记者,多亏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才建起了这座2000多平方米的智能育秧中心,除了自己2000多亩早稻用秧外,还为周边的农户供秧5000多亩。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省农机事务中心大力推广机收减损,早稻收获期间,在桃源县举办水稻机收减损现场会,引导广大机手树立“减损就是增粮”的意识。据相关数据,落实机收减损措施,平均降低损失率1个百分点,助农增收成效显著。
随着新建猪场产能释放,生猪供应充足价格回落。帮助养猪户挺过猪周期的“低谷”,省农业农村厅制定生猪生产调控预案,建立产能储备制度,开展生猪“打非治乱保稳产”专项行动,确保全省生猪产业稳健发展。
机械替人,轻松种田。全省构建“一中心三基地三示范区”的农机产业发展格局,在长沙市望城区建设首个无人农场,助推全省智能智慧农机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开展“湘剑护农”行动,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市民打造“放心餐桌”。
走进田间地头 优质服务解民忧
水稻收割完毕,长沙县路口镇荆华村的农民笑了:稻谷、禾花鱼实现“双丰收”。
今年5月28日,省水科所组织党员干部来到荆华村,开展“践行党史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活动。荆华村是长沙旭强农业公司的基地,省水科所与公司联手,推广稻田养鱼——异育银鲫“中科5号”,并送2万尾鱼苗。这是桂建芳院士培育的新品种,十分适合稻田养殖。公司负责人邓旭感叹:学科技、用科技,养殖致富找到了“金钥匙”。
送种苗、送技术,还送标准。省农业农村厅绿色食品办公室推进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进企入户,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技术团队,对粮油、果菜茶等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培训,把标准交给生产者,确保从产地、种植、加工、储运等全程“绿标生产”。
放眼“湘字号”农产品,绿色成为最靓的“底色”。汉寿、新田的蔬菜,保靖、安化的茶叶,永顺的猕猴桃、莓茶,湘潭、华容的优质米……绿色食品基地迅速扩张。全省创建100多个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带动大面积绿色生产。
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有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果、菜、茶等农产品,其产地远离污染源,用洁净水灌溉,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植保天敌治虫,全程标准化生产确保绿色品质。
打响绿色牌,农产品优质优价不愁销。在全国农交会、省农博会上,绿色食品唱“主角”,成为农民增收的“金字招牌”。
打造美丽乡村 增进群众获得感
如今的新农村,远看像公园,近看是花园。宁乡市菁华铺乡陈家桥村村民张素平对此深有体会:连厕所都干干净净。
以往乡村的“茅厕”,两块砖一个坑,既臭又脏,如厕难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难言之隐”。如今,农村推广水冲式厕所,粪污同步治理,提升乡村颜值。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关键要让群众满意。”省农业农村厅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对农村的户厕问题联村蹲点摸排,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推动改厕工作高质量发展。
创新推出“首厕过关制”。各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抓实每个环节。各村改造或新建的第一个厕所,从选址到挖坑,从化粪池安装到调试,从验收到管护,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完全合格后才能全面施工。
“厕所革命”示范带动,加快打造美丽乡村。以产业为依托,全省涌现一大批新农村创建示范样板,特色产业强,生态美如画,奔向“绿富美”。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全省已累计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6757个,连续3年荣获国家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