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湘江周刊·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0月0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情则无艺

  苏轼《寒食帖》

  薛元明 

  有观点认为,“书法是一种表现情感的艺术”。个人认为“表现”一词并不准确。现时代高频率地使用“表现”一词,变成了表演。但大毛笔≠大手笔,大宣纸≠大制作。书法不唯情而存在。“情”必须是真情实感,自然而出,水到渠成,不能是隐情、私情、滥情,虚情假意、无病呻吟。时下所见一些类似于“大爱无疆”的口号书法,并不能真正唤起“爱”的共鸣。书与人分离,手和心分离,情感无法融入。如今的应酬、交际、笔会,消耗了书家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疲于应付、夸大的情绪、刻意的煽情,去本真愈远。

  无论哪类情绪,关键在于“真”。“真”即“用心”,心在书法中,书法在心中。“用心”是一种意念作用,比如形容某人“心意已决”。“意”在书法中极其重要,如笔意、古意、意与古会,但不是刻意,考虑下笔的角度、方向,何时蘸墨,哪一笔需要拉长,把书法变成纯技术操作。而在当下,这种情况恰恰很多,很多人日复一日地复制自己,还有更多人相互模仿以至于雷同。看看书坛中批量制作的二王,千人一面的米芾,甚至大规模克隆当代某些名家的作品,让人感觉到技法空洞、视觉疲劳、心理厌倦,毫无真情实感可言。

  文字有记录功能,书写内容也可能只是叙事、记忆,如大多数日常的信札、尺牍,未必就是为了抒情,或者说,只是一种“常情”而已。甲骨文、金文、墓志有庄重的色彩,包含了“敛”和“敬”,不允许有一点放纵。确切地说,“情”在很大程度上是今人对古人的理解,无法避免想当然。书法是人的书写,有一种人性之美,存在暗合。如今审视汉画像砖及各种漆器上的图案,能够感受到一丝浪漫色彩。从西汉时期的竹木简上可以看到柔软锋毫恣意纵横跳跃,竭力贯通、恣意直下的拖笔一泻千里,毫无顾忌,有一种活力、一种动感、一种心态,瞬间有了人性之美的共鸣。魏晋时发现了山水清音,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万象相互映衬,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情”就是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有些人认为只有行草书见“情”,进而将“视觉冲击力”等同于情感,愈是狂放情感便愈是浓烈,为了表现而表现,为了形式而形式。人的情绪千变万化,微妙复杂,毫厘之差,实是人性之奇妙处。艺术必须捕捉到这些细节,不一定就是激烈振荡,有粗犷,也要细腻。即便是徐渭、王铎、傅山、张瑞图等人,并不是每时每刻都热血沸腾、疯癫狂放,并且各人皆不同。不仅仅是行草书能看出情绪,楷书也能有情。弘一法师的作品从形式上很难看出剧烈变化,把整个人包裹得严严实实,其中包含了千变万化的情绪,临终前的一瞬让人看到了“悲欣交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历代经典佳作蕴含的“情”千姿百态。《兰亭序》中隐约有种愁绪,“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魏晋这一特殊时代氛围的真实写照。颜真卿《祭侄稿》透露出一种“悲”,莫可名状,喷涌而出,震撼人心。怀素《食鱼帖》的情绪是一种“悦”,一种坦然,出家人不遵守清规戒律,毫无顾忌,没有什么大不了。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不乏“炒作”的意味,高兴中有不平,有期待,有失落,值得咀嚼。《韭花帖》中可以感受到惬意,吃完饭之后剔剔牙,环顾四周,怡然自得。然而,这只是身处乱世中一种短暂的安宁平静,骨子里仍然是“忧”。人始终要给自己寻找出路,化解忧愁,坦然乐观,笑对人生。苏轼《寒食帖》可以看到一种“苦”。但他自信达观,做“乐天派”,不过最终还是死在归途中。徐渭的高堂大轴可以看出一种“怒”,金刚怒目、郁勃之气倾泻笔端……

  书法需要的不是瞬间震撼,而是长久回味。每天平淡的日子,日复一日中,机械地锤炼技巧,养精蓄锐,偶有灵光、偶然契机,一泄郁闷,积蓄的情感爆发出来,说不定就会有一件很好的作品。未必十全十美,但情感状态最真实的,便能打动人。不管到何时,书法只需要真情实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