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践行三高四新战略 建设现代化新湖南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9月2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制造名城 未来已来
——“三高四新”战略的株洲实践

  动力谷自主创新园。

  山河科技生产的国产首款全复合材料五座飞机。

  9月7日,时代电气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登陆科创板,募集资金总额75.55亿元,为今年上市湘企之最。

  6月25日,由中车株机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研制的全球首台最大功率电力机车上线运行。

  北汽株洲基地焊装车间工作的机器人。

  株洲时代新材生产的风电叶片。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中车智行的智轨制造车间。

  株洲云龙大数据产业服务中心(效果图)

  中车株机公司为全球生产轨道列车的城轨事业部总成车间。

  今年5月31日,中国首列出口欧洲双层动车组在中车株机下线。

  ■ 李永亮 沈徽 黄金海

  9月,不断从株洲传来的捷报,“剧透”这个城市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全国首列浅海单轨观光旅游列车运营;中国中车首个海外风电整机项目“出海”;时代电气科创板上市募集75.5亿余元,为湖南募集资金规模最大A股IPO企业……

  9月16日,“全国百家党媒看湖南”活动走进株洲,全国百家党媒100余名记者深入中车旗下数家企业参观后纷纷感慨,“动力之都”动能澎湃,制造名城未来已来。

  一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天高气爽的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调研,勉励湖南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对湖南的发展寄予厚望。

  一年来,株洲牢记使命和嘱托,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持续做好“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文章,扎实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动力之都动能转换、城市发展全方位跃升,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不负嘱托再出发,不辱使命续华章。9月27日,株洲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凝聚力量,谋划蓝图:全力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株洲壮美篇章。

  红旗漫卷,战鼓催征,神农福地马蹄疾,制造名城势如虹。

  中流击水勇奋楫

  ——全力培育制造名城

  70年株洲建市史,一部浓缩版新中国工业史贯穿其中。

  作为“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兴建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建中国156项重点工程有4项落地株洲,国家重点建设的694个限额以上的工业项目中有7个花落株洲。

  于荒芜中崛起,在探索中领先,共和国工业骄子创下新中国工业史上290多个第一。

  工业革命风起云涌,株洲紧扣时代脉搏,特别是近年来,以壮士断腕的意志和决心打赢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战,关停1700多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擦亮工业底色,实现转型发展。

  过去5年,株洲大力培育新动能,全力构建“中国动力谷”现代产业体系。湖南重点打造的世界级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主体在株洲,被寄予厚望。服饰产业华丽蝶变,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后,成为株洲第二个千亿产业集群。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殷殷嘱托,激荡三湘。

  湖南工业看株洲。扛起历史重任、发挥主力作用,株洲快速响应、主动作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扎实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动力之都动能转换、城市发展全方位跃升,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到2020年,在全部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株洲拥有37个,是全省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市州。今年1至7月,株洲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9%,全省一类市州排名第1。其中,制造业增长17.6%,高于全年目标8.6个百分点。

  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省委书记许达哲对株洲寄予厚望,强调要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彰显作为。

  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指出,要深刻把握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内涵要求,体现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率。

  朝着既定的方向阔步向前。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表示,要着力在“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上发力,奋力打造中国先进制造版图中的典范城市。

  株洲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恢清说,要立足株洲实际,突出高标准定位,打造高水平园区,实现高幸福指数,推动高质量发展。

  9月27日开幕的株洲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株洲市委审时度势,根据株洲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为未来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敲定方向:全力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株洲壮美篇章。

  制造名城,宏图已定——

  在全省打造“三个高地”上当先锋打头阵,打造“中国动力谷”的升级版,把株洲建设成动力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在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中形成示范引领,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在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建设中取得重大进展,让株洲先进制造业代表国家深度参与全球竞争。

  5年目标,志在图强——

  综合实力更加雄厚,产业实力、创新能力、开放活力全面提升,打造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力争新增2至3个千亿产业集群,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到15%,全市经济总量迈上5000亿台阶。

  新起点新使命,新赶考新任务,工业株洲志存高远,制造名城破浪前行。

  聚焦优势启新篇

  ——构建“3+3+2”现代产业体系

  株洲田心,“中国电力机车摇篮”。今年,“摇篮”捷报胜往年。

  8月15日,复兴号动车组首次在我国最东端高寒高铁——牡佳高铁线路试跑,抗冻“心脏”来自中车株洲电机;

  8月3日,由中车株机公司研制的首列出口欧洲的双层动车组,从上海启运欧洲;  

  6月25日,拉林铁路(拉萨至林芝)拉萨站,“复兴号”高原双源动力动车组首次开上雪域高原……

  高寒、高原、“高层”,一项项攻克世界难题的领先技术,持续稳固株洲在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巨擘地位。

  今天,株洲造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出口全球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27%,居全球第一。城轨车辆国内市场占有率30%,动车组、机车车辆电传动系统等多个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

  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株洲制造业土壤肥沃,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等产业根基深厚,龙头企业众多,产业优势明显。

  通过放大镜折射,阳光聚焦到一点,可燃物轻易燃烧。聚焦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补短板、拉长板,也可燎原。

  作为地方传统优势产业,轨道交通产业首先被列入“聚焦名录”。

  以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三大主机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发挥主力军作用,派专家进入配套企业驻厂指导,将主机企业的质量体系认证和生产管理标准,复制、传导,逐步拉升行业整体水平。

  从“单兵突进”到“群体作战”,株洲快速汇集300余家骨干企业及配套企业,主机产品本地配套率达到80%以上。

  核心技术持续突破,跨界赋能如鱼得水,目前株洲轨道交通产业能为全球轨道交通各类用户提供从轨道交通器件、部件、系统到整机、大系统的全寿命周期系统解决方案,几乎覆盖行业所有领域。去年,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达到1310亿元。

  今年3月,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获批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1至7月,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增长8.3%。

  聚焦,让株洲制造现代化看得见、够得着。

  瞄准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制造强市目标,株洲构建“3(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3(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汽车与零部件)+2(一批传统产业、一批未来产业)”的现代产业产业体系,形成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株洲制造业的发展能级和水平,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株洲力量。

  以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三驾马车”为引领,株洲迅速闯出一条产业集群发展高效之路。

  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成长为全国唯一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在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引领下,形成集发动机研制、整机制造、通航运营、配套衍生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先进硬质材料产业持续壮大。以株硬集团为代表的276家硬质合金企业集聚于此,形成国内产销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品牌知名度最高的产业基地。2020年硬质合金产量15600吨,其中高端数控刀片22590万片,分别占全国的41%、78%。

  服饰产业2020年实现总规模1015.3亿元,在中部地区率先完成集研发设计、面辅料、生产加工、商贸展示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

  先进陶瓷材料产业企业超过650家,年产值逾700亿元,正全面向陶瓷新材料等方向延伸。

  聚焦而为,拥抱未来,株洲凝心聚力向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发起冲刺。

  观念一新天地宽

  ——创新驱动“株洲制造”持续领先

  9月9日,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的大屏幕上,地铁动车组智能运维平台高效运转,站点、列车开行进度、运行数据等一目了然。研发人员郭姜说,通过车载、轨旁传感器,地面运维人员可以远程实时掌握列车运行情况,精准计算、预判检修,实现列车从传统的“计划修”飞跃到“状态修”。

  去年11月,由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电机等12家单位组建的国创中心正式挂牌,全面提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创新水平。目前,自主研发的地铁动车组智能运维系统、车轴与牵引电机激光清洗、激光增材制造等10余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创新,改变世界,引领未来。

  株洲市主要领导一再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跳出株洲看株洲,以全新理念、更高站位谋发展,持续推动产业传承与创新。

  传统的厂、所结合,是株洲产业经久不衰的创新密码。奋进新征程,株洲在此基础上,着力以科技创新提供“主动力”,以制度创新提供“原动力”。

  “搭平台”,前端科技加速转化——

  以开放式创新平台为载体,推行“创新中心+创新联盟”模式。对需要重点突破的、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由创新中心联合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组成产业链创新联盟,共同研发、加速转化。

  538家创新平台覆盖核心产业,研发成果如雨后春笋。我省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轨道交通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敢闯敢试,“硬核科技”不断涌现。

  “理清单”,重大项目提前布局——

  瞄准产业基础再造,盯紧核心技术、核心材料、核心器件的自主可控,从不可替代、可替代两个维度梳理“中国动力谷”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核心零部件等短板清单。每年100个产品创新强基项目的重资金投入滚动。

  “栽梧桐”,人才体系逐渐成型——

  持续做好企业育才,培养刘友梅、尹泽勇、丁荣军3名“本土”院士。通过实施“人才新政30条”,柔性引进院士团队43个,聚集技术人才2万余名。

  今年,株洲市已组织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16项,其中“揭榜挂帅”35项,科技创新人才计划68项,创新引领计划66项,重点研发计划47项。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应用,无制度标准,市场开拓难。往前探路,必须创新思路、活用资源。

  多年前,湖南世鑫新材料有限公司转化高科技项目碳陶制动盘,由于无法开展新产品应用推广,一直打不开市场。2016年,该公司迁入株洲,经株洲市委、市政府牵线,与中车株机公司联手攻关,成功解决多项关键技术,打破德、日等对高速列车制动盘的垄断。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肠梗阻”,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实施新品推广应用保险补贴政策,近3年补贴参保首批次、首台套项目80多个;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本地生产的首批次新品;成立政府科技专项项目组,开展新产品应用推广,明确失败的责任不由应用企业承担,让应用企业消除顾虑、放下包袱。

  目前,株洲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预计达到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3.8%,均居全省第一。

  观念一新天地宽。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着力在“黑科技”和“卡脖子”的地方下苦功,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抢占技术高地。近年来,株洲先后突破磁悬浮、永磁电机、高端PI膜等关键核心技术140余项,研制高铝超薄玻璃、特种高纯功能靶材等国内首创产品120余个。

  动力之都,动能澎湃。株洲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轨道交通研发生产基地、全国唯一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生产基地、全国品种最全综合产能最大的纯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自主可控计算机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基地。

  创新催生的不竭动能,推动先进制造业不断迈向新高地。

  今年上半年,株洲市高科技含量产品产量倍增,平板电脑产量增长1.5倍,电子计算机整机增长139.5%,工业机器人增长155.6%,还有138家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破零倍增”,其中“破零”企业49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引领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的中坚力量。株洲聚焦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引导和支持企业专业化发展、精细化提质、特色化竞争和新颖化改造。目前,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8家,总数居全省第2位。

  通江达海闯世界

  ——内陆株洲冲上改革开放高地

  9月15日,满载1935吨物资的班列从株洲中车物流基地缓缓驶出,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正式启运。

  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将建设往返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的铁路货运通道,畅通内外双循环,通过海运将服务延至非洲大陆腹地各国,辐射拉美、亚太、中东等地区。“株洲智造”更快捷、更便捷、更高效融入长江经济带及国际市场。

  通江达海闯世界,内陆株洲越走越顺。

  9月下旬,天高气爽,株洲汽车博览园汽车交易中心,一台台二手汽车整装待发,出口至尼日利亚、加纳、乌兹别克斯坦、埃及等国家。

  株洲市商务和粮食局局长潘才良介绍,去年11月,株洲被列为商务部公布的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之一,为湖南二手车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巨大契机。今年株洲市预计出口二手车200台,实现二手车出口业务约1000万元。

  中部株洲,不沿边、不靠海,凭什么参与世界竞争?答案是提高站位,解放思想,前瞻谋划。

  以“一带一路”“一带一部”为核,株洲重构发展坐标,积极对接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努力在全省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中积极作为。

  向上借力。株洲主动对接湖南自贸区,持续强化开放平台作用和物流集散功能,把更多优质企业引进来,让更多产品走出去。

  向内发力。株洲发布《“引进来”“走出去”“开放平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开放平台建设”等三大行动。

  中欧班列运行、双层动车组疫情期间运往欧洲、醴陵获全省唯一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启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快速构建。

  株洲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株投资的“三类500强”企业新增51家,达到131家。今年1至7月,株洲实现进出口额110.2亿元,同比增长22.7%。

  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迭代拓展出更快的“信息高速公路”。内陆株洲善作善为,加速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抢占数字产业发展制高点,引领社会经济向高科技、数字化阔步前进。

  基础扎牢,“数城”崛起。全域密布1200余个5G基站,上百个小区开通千兆管网,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在云龙示范区,几年前的荒地上,傲然挺立湖南最大的省级大数据产业园——云龙大数据产业园。

  目前,株洲拥有9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5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企业上云2.4万多家、上平台515家。一大批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赋能技术制造,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去年,株洲数字经济规模达618.64亿元,仅凭株洲电力电子产业替代进口的优势,株洲数字经济规模已具备冲刺千亿的实力。

  数字技术释放的红利,不只在经济领域。

  目前,株洲市所有部门审批服务事项整合到株洲市民中心,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现办事“只进一扇门”、九成以上事项“一件事一次办”、“互联网+政务服务”市域全覆盖、基层公共服务实现一门式办理、高频事项“跨省(域)通办”。

  “上午咨询,下午就出结果,而且不用跑回株洲。”9月18日,株洲市民平伟在长沙申请办理失业保险个人缴费证明,事项通过系统在网上流转到株洲市民中心“跨省(域)通办”专窗,不到1小时就办结。

  开放株洲,紧跟时代脉搏。

  深化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株洲市全力以赴、力争上游。今年上半年,全域9个县市区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渌口区等5个县区增速更是超过20%。

  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株洲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分量越来越重。今年上半年,株洲GDP、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分别为7.4%、9.2%、9.1%,较上年同期均有所提升。

  开放株洲,散发空前魅力。

  今天,在狭长的株洲地域上,散布着6000余家工业企业,产品畅销全球167个国家和地区。

  IGBT、北汽二工厂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两机”重大专项、三一智慧钢铁城及石油装备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在株洲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已达87家。今年1至7月,株洲开竣工重点项目318个,完成投资743.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2.3%。

  德国Krinner公司将亚洲唯一生产基地落户株洲,项目负责人克里斯通芬·布克说:“园区发展和营商环境非常好,我很喜欢这个地方。今年一家人都搬到这里,扎根株洲做一番事业。”

  三一集团在株洲落子两个千亿级产业生态链。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主动为株洲站台:“投资株洲,我们来晚了!”

  70年深厚积淀,70年跨越发展。一代又一代株洲人艰难跋涉,一代又一代株洲人接续奋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总结过去、谋划未来,以勇当“三高四新”战略实施助力军的气魄,校准前行方向、找准进阶路径,现代化新株洲的壮美篇章已悄然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