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致敬百年 大道力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9月2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根铸魂正当时
——解读湘南学院立德树人的“红色密码”

  湘南学院鸟瞰图。

  ▲党委书记邹宏如在沙洲村带领大学生新党员宣誓。

  ▲“半条被子”舞蹈表演。

  ▲学生在沙洲村接受红色教育。

  9月22日下午,湘南学院举行红色故事宣讲活动。

  志愿者在泗江小学开展“红烛精神”社会实践活动。

  医学生在社区开展义诊活动。(本版图片均由佘伟灏提供)

  柏 润 王晖玲 邓建安 李冰婧

  在党的一百年光辉历程中,湖南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英雄之地,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

  在湖南这片红色的沃土上,郴州是“湘南起义”策源地、“第一军规”颁布地、“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 是一方耀眼之地。

  坐落于此的湘南学院,自诞生之日起,便流淌着红色的血液。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近年来,湘南学院以郴州的红色资源为依托,以校园的红色文化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红色铸魂”工程,构建起以红色为底色的“三全育人”体系,树“匠心”育“匠人”,绘就着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美好蓝图。

  “红魂”: 立足红色基因 育时代新人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红色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中去,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这是高校的职责和使命。”湘南学院党委书记邹宏如的话语铿锵有力,引领着“湘南人”积极投身于红心铸魂、匠心筑梦的伟大事业中去。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殷殷嘱托,湘南学院提出实施“红色铸魂”工程这一战略,致力于培育真正有理想、有文化、有担当、有道德的时代新人。

  以红育人,以红化人。“红色铸魂”工程以红色教育为主线,以“三联、四红、七进、十育人”模式为抓手,把红色教育聚焦到立德树人工作中,聚焦到党建思政工作中,聚焦到学校的管理服务工作中,引导学校师范生树立牺牲自我、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医学生树立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红医精神”,艺术生树立弘扬正气、追求卓越的“红艺精神”,工科生树立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红匠精神”,构建以赓续红色情怀为内涵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红色铸魂的长效育人机制。

  一批思政金课、党课,一批理论研究成果,一批典型人物,一批主题文艺作品,一批理论学习宣讲,一批党史国情实践项目,一批红色育人资源……为更好地实施“红色铸魂”工程,湘南学院开展“七个一”建设,引导全校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自觉在教学科研和学习中,来弘扬红色精神、厚植红色基因,来构建并实施以红色为底色的“三全”服务育人的新体系,形成了有影响的、可复制的红色铸魂“湘南模板”“湘南经验”。

  红色基因充盈校园,红色文化“润物无声”。正是因为湘南学院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开展思政课教育的生动教材,不断完善红色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才让红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

  “红烛”: 搞好红色教育 担育人使命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奉献精神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职责。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考察时,为小学生活泼开朗、阳光感到欣慰,对湘南学院毕业生、第一片小校长朱细芬夫妇扎根基层、安心工作给予高度赞扬。

  正是由于湘南学院始终以弘扬红色革命传统为己任,创新红色教育形式,丰富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激扬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才让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听从时代召唤,服从国家需要,“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扎根基层默默奉献。

  “作为一名返乡志愿者,我希望将社会给予我的帮助,通过我的专业知识回报家乡,助力家乡振兴。”今年暑假,湘南学院三下乡“志智双扶”汝城社会实践团的23名志愿者,来到“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汝城文明瑶族乡山田铺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山田铺小学的学生年龄跨度从学龄前到小学四年级,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通过与孩子们的相处,我回想起自己被无数人帮助着走了过来,被无数双手推着成长的经历。”实践团志愿者种帅杰说,实践团成员大多为师范生,希望能够投身基层,做些有意义的事,用教育托举希望。

  支教活动中,实践团大力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的主题教育,通过红色故事讲述和红色美育教育,以汝城沙洲的红色资源为依托,把牺牲自我、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贯穿到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以故事宣讲、艺术再现等方式,借助绘画、歌曲、舞蹈、文学作品、主题队日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山田铺小学的学生们感受红色文化,接受党史教育。

  每一次实践,都是对红色文化的弘扬;每一次支教,都是对“红烛精神”的践行。

  湘南学院团委负责人表示,关爱留守儿童支教项目已坚持了近12年,共有800余名师范生在桂东、安仁、汝城等地区基层学校进行了支教,涵盖语文、英语、数学、美术、体育、音乐等多个课程,开展了安全教育、情感陪护、趣味课堂、美育教育、主题教育等活动,超过6000余名乡村中小学生从中受益。

  “红医”: 用好红色资源 践仁心仁术

  “要引导我们学校的师生,自觉地弘扬红色精神,自觉地去打造高尚的师德师风,自觉地去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办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教育。”湘南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晓萍表示,要用红色文化燃亮莘莘学子的信仰之炬,激发广大青年的智慧力量。

  青年有担当,国家才有力量。

  今年暑假,新冠疫情来袭,湘南学院医学影像检验与康复学院近40名学子投身各地抗疫行动中,参与抗疫志愿服务活动,为抗击疫情贡献青春力量。

  “出发!”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贺钇晖、周巧巧和钟鸿三位同学都是“00后”,年龄小却“胆子大”,毅然逆行前往张家界永定区方舱实验室开展核酸检测协助工作。

  张家界全员检测期间,十余个方舱实验室每天要检测十几万的标本,工作量巨大。“我们很少休息,确实很累,但是一想到自己做的这些事情,能为国家和人民出一份力,就觉得一切都很值了。”贺钇晖说,是人民至上的信仰支撑着自己迎难而上。

  在湘南学院,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2020年2月11日,湘南学院附属医院9名教职工,随郴州医疗队一道出征黄冈,接管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湖南重症医学科,开展医疗救治。

  湘南学院临床医学院2020届毕业生米超,3岁时父母离家出走,党和政府的扶贫资助政策圆了他的求学梦和大学梦。毕业后,他志愿投身国防事业,成为一名非现役文职医师。他感恩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毕业立志报国从医的行动,得到各方肯定。

  ……

  有仁心更有仁术,有担当更有作为。湘南学院用好用足“家门口”的红色资源,锤炼青年学生的顽强意志、优良作风,不断在实践和实战中诠释和丰富“红医精神”。

  “红艺”: 讲好红色故事 展艺术之美

  对于没有经历过革命炮火的新时代年轻人,“红色”所蕴含意义往往略显抽象、空洞。

  为此,湘南学院创新红色教育载体、搭建红色教育平台、挖掘红色教育资源,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2019年5月,湘南学院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组织实施文化育人项目“‘半条被子’在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演绎”,以美术与设计类、音乐舞蹈类、文学诗歌类三种创作方式推进“半条被子”题材创作,并积极组织展示展览,参与并直接获益的学生达220余人,间接受教育及影响的1万余人次。

  “作为‘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的青年学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创作出富有吸引力的形象,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理解‘半条被子’精神、感受共产党人初心。”该团队核心成员2016级设计专业何丽鸿同学这样表达自己的创作初衷。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汝城县沙洲瑶族村考察调研,“半条被子”的故事再度升温,由湘南学院原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唐凤鸣带领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半条被子”大型雕塑再度引发关注。

  人们纷纷在雕塑前流连瞻仰、拍照留念,雕塑成了村中最吸引人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成了汝城的一张红色文化名片。

  厚积薄发,方能一鸣惊人。成绩的背后,是湘南学院充分开展红色文艺精品创作与研讨,为搞好红色教育、讲好本土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不懈努力。

  湘南学院积极搭建竞赛平台,围绕“半条被子”“一张借据”“湘南起义”“第一军规”等主题,创作了系列反映郴州红色历史的艺术作品。其中“半条被子”舞蹈、合唱作品分获第五届、第六届湖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金奖。

  学校还与东塔岭湘南起义纪念馆、桂东县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多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签订协议,通过策划红色文化旅游、创作红色艺术作品、开发红色文创等方式,联合挖掘、整理、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构建红色育人长效协同机制。

  “红匠”: 深耕红色沃土 铸匠人匠心

  培养爱国爱党、爱岗敬业的新时代红色工匠,是湘南学院孜孜以求的目标。

  今年7月12日至7月18日,湘南学院“红匠精神进乡村”家电义务维修实践团在汝城县文明瑶族乡山田村开展了家电义务维修、用电安全知识宣传、科普实验进课堂等活动。

  家电义务维修实践团主要由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学生组成,成员们运用专业所学,切切实实为民办实事。在山田村村民委员会的宣传下,村民们热情高涨,纷纷把家中损坏、老旧的小家电送至村委会维修点。短短3天时间,团队共计修理电器50余件,惠及乡村20余组家庭。

  “我是一名留守儿童,曾受到大学生三下乡团队的帮扶和关爱,在我心中埋下了志愿服务乡村的种子。如今,我终于有机会把所学技能带回乡村、造福村民。”家电义务维修实践团团长介绍,湘南学院家政义务维修活动已坚持32年,辐射11个学校周边县市。

  成长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热心”也成为湘南学院师生刻在基因里的行为自觉。

  作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郴州矿产资源丰富,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对环境造成一些“伤害”,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主动服务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进化水、气、尘等系统,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此外,该学院教授杨德俊还长期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扶贫,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助力郴州市贫困县的脱贫攻坚。2015年至2019年期间,他为宜章县、安仁县、苏仙区等贫困乡村进行特色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带动郴州市芝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产业扶贫,探索长效脱贫机制,共帮助200多户500多人实现脱贫。2019年,杨德俊荣获“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湘南学院高举红色文化的火炬,传承红色基因的内核,让红色精神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接续奋斗。

  红色铸魂、匠心筑梦,湘南学院正阔步前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