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版:湘江周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9月1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一个时代的经典

  薛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图书出版迎来了“井喷”期。说井喷,是说当时的图书出版犹如多年干旱后突然暴发的大洪水。记得当年我还在读初中三年级,每次去新华书店(当时也只有新华书店能卖书),都会有发现的惊喜和囊中羞涩的痛苦,但每次也都会选买一本自己喜欢又能买得起的新书。

  也正是在那个时期,曾给自己带来过阅读梦想的红色小说渐渐离开了我的阅读视野,譬如《红岩》《青春之歌》《烈火金刚》等,换一句话说,如果他们的作品不是被选收入了语文课本,我很难再有阅读的兴趣。

  因为课本里的《荷花淀》《百合花》,我记住了孙犁和茹志鹃,对我来说,后来还有阅读兴趣甚至搜集其作品一直阅读至今的,唯一一个作家就是孙犁。而像周立波,则是另外一种例外:他的长篇代表作《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因为脱胎于这两部小说的连环画而仍在我的阅读视野里。尤其是贺友直画的《山乡巨变》连环画,更是被誉为新中国连环画艺术的巅峰之作。

  说起来也是一种遗憾,现在阅读和购藏连环画的“连友”,大多是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老年人,“连友”与连环画互相构成了一种渐渐褪色的风景。我买的贺友直的《山乡巨变》连环画,从普通本到珍藏版等等,各种版本大体有六七种。《暴风骤雨》连环画出自上海的施大畏,与贺友直属于不同年代的上海画家,施大畏的连环画风格也就明显不同于创作于六十年代的《山乡巨变》,在整体上更有八十年代的时代风貌。贺友直的连环画《山乡巨变》被人称道的是他描绘的细腻,譬如有一个场景是描绘两人在喝酒聊天,贺友直连续画了十多幅,像是电影拍摄的一组连续镜头,从不同角度,描绘这两人的神态和动态,还有环境背景的烘托。

  读周立波的原作,他的描述同样也是非常细腻的。《山乡巨变》的故事在今天看来已经是明日黄花了,小说描绘的内容虽然有着鲜明的时代局限,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里的真实“巨变”。与之反映的内容类似的还有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赵树理的《三里湾》,也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了那个时代的记录。值得一说的是《三里湾》连环画在当年是由青岛的几位画家合作完成的,而这几位画家里有的在随后不久的运动中被打入另册,一直到若干年后才获得了改正,不过已经垂垂老矣……

  还有一些当年风行一时的小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虽然也再次新版了,但当时的我已经开始热衷于购买和阅读当代的新文学作家的作品集和小说,尤其是西方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例如卡夫卡、海明威、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川端康成等人的作品,已经不会再有兴趣去读那些五六十年代风行一时的红色经典了。譬如长篇小说《红日》。当时学校组织我们去看了电影《南征北战》,知道了著名的孟良崮大捷和张灵甫的整编74师,也听说这部电影改编自长篇小说《红日》,但我已经没有兴趣再去读这部小说了。

  与贺友直的多册本连环画《山乡巨变》类似,小说《红日》也有一套多册本的连环画,这就是另一位上海画家汪观清的连环画《红日》。汪观清为了创作这套《红日》连环画,曾花费了多年心血,到实地去写生去探访。这部四册本的《红日》连环画,我自然也是购买了多个不同版本。

  一直到最近,突然有了再翻一翻《红日》原著小说的念头,原因是一部新版的《红日》摆放在了我的案头。本来只是想随手一翻,却不知渐渐被小说吸引住了。《红日》虽然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局限,但写法和讲述的人物故事,以及对战役的描写,却明显有别于同时代的《林海雪原》《烈火金刚》《战斗的青春》等。

  因阅读这部《红日》,我又找来相关的资料,对吴强和他的《红日》也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吴强不仅仅是作家,更是当时这场战役的亲历者,时任华东野战军也就是三野六纵的宣传部长。他说:1947年5月17日,孟良崮战役结束的第二天,当看到抬放在华野六纵宣传部门前的张灵甫尸体的时候,就萌发了要把这场战役写出来的念头。又过了十年,在1956年春,他开始专心写作长篇小说《红日》,1957年4月完稿,很快在同年7月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即便放在当下,也并没有过时的感觉。

  对于“经典”的理解和阅读虽然会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如果一部作品能进入其所创作的时代文学经典之列,若干年后还能一版再版,必定是有其生命力的,也就超越了其所描绘的时代的局限。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