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杰雄
近期有关“流量明星”的负面新闻接连而出,引发社会议论热潮。
各类负面信息是“标”,其背后的诱导机制才是真正的“本”,治标须治本,失德艺人的出现,既与其私德有关,也离不开宏观层面上整个行业的沉疴痼疾。那就是利益原则驱除了价值原则,浅层快感取代了深度审美,成为主宰演艺行业的至高法则,“流量为王”的背后是“利益至上”。 在此法则下,明星脸型的帅和美不是艺术欣赏层面的,而是转化为资本的媒介,成为粉丝文化的附着物。一个人长得美,过去我们叫漂亮,现在有个词叫 “颜值”,从字面看就是资本文化逻辑的表征。一个明星拥有“颜值”,不需要有才,本身就代表巨大的无形资产。甚至,有人喊出“颜值就是正文”的口号。不是真有爱啊,而是真有钱!
“流量明星”作为一种于互联网资本主导的娱乐产业生态中形成的现象,其形成不仅有赖于泛娱乐资本的投注与互联网平台的技术扶持,同时也高度依赖于造星团队对明星粉丝圈层的“运营”。为了实现资本利益的最大化,变现渠道不断扩张,各路造星团队借由“粉头”引领的严密组织,对“流量明星”的粉丝社群进行持续的诱导和动员,旨在向粉丝布置各种任务,制造并增加“正面”数据、消除或压制“负面”数据。由于长时间、大规模的“粉丝运营”,在“流量明星”的粉丝圈层中,渐渐形成了“爱他就为他做数据”的“饭圈观念”,形成了“控评”“打榜”“反黑”等一系列“饭圈实践”,滋生了乱象丛生的“饭圈文化”。
“流量”是越滚越大的疯狂雪球,而“流量明星”身上则存在着价值与价格不符的悖论。因此,讨论“流量明星”的问题,要先清楚症结所在。真正的事实是,“流量”不是原罪——商业文化产品选用明星从来非我国独有,“流量明星”和“流量明星粉丝”也不是乱象的根本病因,“唯流量论”才是影响社会风尚的症结所在,一个事情做得过度,它的负面效应就会放大到极致。
“流量”经济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正常的一种商业手段,犹如之前的打广告卖商品,是互联网时代激活市场的一种新业态与新方式。搅乱公众视线、引起大众反感的,是大行其道的“唯流量”思维及其对影视艺术领域、网络公共领域的侵犯。“唯流量”逻辑既误导了明星和粉丝,也滋生了不良风气,败坏行业环境。
最大一个隐患是把价值观、美学观还未成型的青少年带偏了,导致未来一代一部分成为资本所奴役的群体,被消费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爽感机制、后现代美学所引导,解构了“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把诚实劳动看成傻帽行为,把内在美看得不名一文。
从深里看,这是资本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抢夺阵地一个问题,处理不好,后果严重。因此,有关部门不仅要严格监管文娱公司的“粉丝运营”,而且应采取多种方式破除弥漫在泛娱乐行业当中的“数据拜物教”和“唯流量”逻辑,把流量引向该去的地方,建立相对健康、合理的行业资源分配与受众评价机制,鼓励德才兼备的明星获得名副其实的流量。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建立起治理“饭圈乱象”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