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版:湘江周刊·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9月17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中国彩绘中国心
——“醴漂”关兰走笔

  九如瓷板 高85cm

  向日葵蝴蝶鼓胸大口缸 高28cm

  梅花双锦瓷板

  直径60cm

  富贵白头宽口瓶 高35cm

  杨丹

  屋外是秋老虎的烈焰炙烤,展厅内是“关瓷”的满室馨香。68岁的台湾艺术家关兰着一身褐中点绿的中式套装,快步走来,与我作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三毛曾说:知交零落是人生常态,能够偶尔话起,而心中仍然温柔,就是好朋友。

  认识关兰已有9年,每想起她,心头除却温柔一片,还有与日俱增的敬佩。因为明了她执著而殊为不易的坚守,辛劳而甘之如饴的耕耘,艰苦而独出心裁的创新,懂得她跳跃在心头的那个五彩斑斓的“用中国彩绘中国心的中国梦”。

  9月11日,“关兰·瓷彩2021”在长沙简博画院开展。展览共展出关兰的精品力作100多件,呈现了关兰对瓷绘的最新探索与思考。执手穿行在展厅中,听她用绵软的台湾腔普通话缓缓介绍,指间的温度、瓷彩的润泽、釉下的绚丽,在脑子里杂糅氤氲晕染,合成了一位老艺术家上下求索、痴心不改的心路图。

  一见钟情,再见倾心,花甲之年成“醴漂”

  关兰1953年生于香港,祖籍广东阳江,幼时随父亲岭南隔山画派重要传人关保民习画,得隔山花鸟画法精髓。中学后负笈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师从黄君壁、林玉山等国画大师,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毕业后,她在台北成立隔山画馆及国风出版社,投入美术事业,并涉足两岸三地文化艺术交流,推广当代艺术,影响很大。

  2012年初,关兰陪祖籍益阳的先生丁志兴回乡探亲,偶然在长沙看到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展览,“惊为天人”,萌生了去醴陵采风的念头。

  一见钟情,再见倾心。首次采风结束后,她对同行的艺术家们说:“你们先走吧,我要留下来。”谈到当初的决定,她又开心又庆幸:“我当时意识到这是个不得了的东西,必须‘埋’下来,好好研究探索。”

  每年来醴陵采风的艺术家可谓多矣,但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女性、台湾人、年近花甲,这是关兰当时身上的几个标签。人们也因此普遍不看好她能长久坚持。但关兰用近10年的光阴,用一件件令人惊艳的作品回答了这个质疑:不是惊鸿一瞥,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后半生艺术情缘的开端。

  做“醴漂”,当“小学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纸画和瓷画,相差很大。练泥、拉坯、施釉、控火……她一样样地虚心学习。起先几年,她台湾醴陵两头跑。后来,先生丁志兴退休后,也从台北来到醴陵,给妻子当助手,关兰才稍稍轻松些。两个花甲老人一起做起了“醴漂”,开着一辆醴陵牌照的小车,租住在简易的民居,相携相扶,相依相伴,一门心思投入到釉下五彩瓷的创作中来。

  丰富了釉下五彩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技法

  “对于艺术,仅热爱远远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付出。付出多少,收获多少。”关兰感慨地说。艺术之路从来不平坦,坚守不易,创新更难。其间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醴陵自汉代开始产陶,宋代开始烧制陶瓷,陶瓷生产历史悠久,陶瓷文化源远流长,与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自此蜚声世界。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兰由画而入瓷,是“半路出家”,因而少了许多束缚,这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一粒石子,泛起的串串涟漪,既成就了她个人独特的风格,也丰富了釉下五彩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技法,给传统的工艺带来了新气象。

  关兰以岭南画派撞水、撞色的小写意花鸟技法入瓷画,并创造性的探索出色釉局部堆积、塑形技法,甚至引入西方现代绘画的设计意识,构建了自己颇具识别性的艺术语言体系。

  关兰有着极强的造型能力和把握整体的能力,有着卓然的色彩感悟力和表现能力。下笔果敢、准确,“写”中有“工”,“粗”中有“细”,既放眼全局,又精于细节。

  因有深厚的绘画功底,加上对釉下色彩工艺的深入研究,关兰总能成竹于胸,从执笔熟视,到振笔直遂,兔起鹘落,一派从容,绝无拖泥带水的犹豫。瓷之色彩,笔之意味,花果之气韵,鱼虫之精神,融会贯通,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其笔下万物有灵,一切生灵,仿佛都有了意识,有了灵魂:花能解语,蝶能传情,叶会顾盼,鱼会报信……从而能赢得观赏者的强烈共鸣。

  中国彩·中国心·中国梦

  2013年关兰的首个瓷绘个展,取名就是“中国彩·中国心”,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刘晨也以“中国彩·中国心”作为主题。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

  醴陵釉下彩瓷的色彩,自从上世纪初创烧之时仅有的玛瑙红、海碧、草绿、赭色和艳黑等五种,历经百年探索创新,到今天已经可以烧出几乎所有的颜色。现在所谓的“五彩”,只是代指无数多种色彩了。“可以说,‘醴彩’达到了世界瓷彩工艺的史上最高水准。这是我们中国自主研发的,我更喜欢称它为中国彩。”关兰自豪地介绍。

  画家和艺术推广人的双重身份,让关兰有着更广阔的艺术视野。疫情暴发前,她刚自费到了著名的德国麦森瓷场考察。“我们有着最好的中国彩,应该做出最好的媲美国际高度的作品。我虽是一个游子,可始终有一颗中国心,希望国家富强,艺术辉煌。”这也是她藏在心底的一个中国梦。

  “九尾金鳞戏水垓,紫玉有香蜂自来。鹂鸟同歌和谐调,锦绣山河美之哉!”展厅里巨幅瓷版画《九如瓷版》的题诗,不知是否让观众触摸到了她那颗滚烫的中国心?

  瓷器是泥与火交织而成的神奇之物。选好泥,施好彩,控好窑。是关兰总结出的好瓷彩九字真经。

  关兰说,自然的颜色最美,因为是造物的本色。为什么瓷彩那么美?因为色料回到了它的自然状态。

  颜料中的金属氧化物经过1380摄氏度窑火的熔融烧结后,矿物结晶回到它的起始状态,结晶成宝。1380摄氏度,是地幔柱冲出地壳的温度,是大多数宝石结晶的温度,也是“关瓷”凤凰涅槃的温度。

  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要为生活增色添彩

  在关兰的笔下,向日葵是张着大脸微笑的,金鱼是欢快地摇尾的,春笋是铆足了劲破土的,百花更是摆出了各自最美的姿态倾情绽放,写尽春华秋实,却从没有枯枝败叶和衰草残花。这大概是因为她心中有爱,爱艺术,爱生活,爱自己,爱他人。爱让她的精神富足:平视人生,笑对世界,喜见万物生长,乐在纵笔抒怀。

  她的作品典雅富丽,清新悦目,极具中国画的意境气韵,题款更是深谙中华文化艺术之精髓。比如茶海,有诗云: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又如牡丹金鱼糖罐,题诗道:淡得人生知足乐,纵非富贵亦悠游。充满哲理和禅味。但她的艺术观却是非常接地气,有着普世的情怀。

  “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是要为大众为生活服务的。”她坚持艺术为生活增色添彩,让陶瓷艺术作品进入茶、酒、食、陈列等多个生活环节,生活美学的主张通过陶瓷艺术创造得到了全方位实现。她开发了四季花卉系列生活用瓷,可以收藏,可以享用,其中的红酒彩绘高脚杯,品种多样、精美透亮、烧制难度大,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她主张物以致用,“这么好的东西,不用岂不是很可惜?”她还开玩笑地对观众说:“如果关老师还活着,你打破了,拿回来,免费给换一个。”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她顺手拿起展台上的一对金鱼红酒杯,边吟诗边和我做出碰杯状,还不忘叫一旁的丁先生赶快拍照。

  此时的关兰,就是一个被艺术之神眷顾,被岁月遗忘的孩子。

  时光在悄悄地溜走,留下的是那一抹浓墨重彩,和不变的梦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