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湘江周刊·湘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9月1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麓山寺

  乐乐呵呵

  入秋了,古麓山寺在渐黄渐红的绚丽中更显斑斓厚重,循着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一帘秋色寻找麓山古韵。最先跃入眼帘的是爱晚亭,亭子绿瓦朱檐,以山塘作秀屏,养目怡人。前守千年学院,氤氲书香溢山脚,后磐千年古刹,梵音阵阵笼山腰,不论是长衫儒冠,还是高僧大德,只要相邀相聚,吟诵的都是济世红尘语,芸芸众生情。

  想必古麓山寺的年岁确实已经很高,不然的话何以古字揽头,且隶字书写的横楣古朴平和,尽显汉晋风。不敢写岳麓书院,源于学府庭阁太深,院内学究太多,一介后生,岂能造次。倒是雨中走麓山,呛了一次又一次的氤氲清新。宋代的书院捉不了笔,对于晋代的古寺就更感诚惶诚恐,讳莫如深了,总怕笔端尚留红尘语,扰乱寺中人,又恐自己才疏文浅,心火尤旺,红尘滥语惊佛法。

  前些日子,去了一趟龙兴讲寺,没有背回一篓经书,却拾起了无数的唐风遗韵,感受了佛法鼎盛的大气派。心一安达,便顺势走进了佛法无边的浩瀚,从达摩禅宗只履西归的传说到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直至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等佛教律宗源流,上上下下溜了一个圈,出了一身汗,也过了一把瘾,自认为一时佛法扑面,心可避世,于是尝试小心翼翼地依爱晚亭上麓山古寺。

  没有和以往一样携友同行,只想沿着自己的心境走近这里的暮鼓晨钟,感受这里的不同梵语。尊古意绕爱晚亭上青石小径,俯恭拾梯,心存虔诚,既感千年学府儒风吹耳背,又知前途林壑有高僧,心一入静,所遇游人、所闻鸟语、所听溪水潺潺自然就心生菩提意,未作世间喧。

  蜿蜒的青石小径,素雅安然,引领着你的脚步,直抵佛门脚底。山门并不高大,由于雄踞山腰,后倚苍翠,除了古枫古柏来相映,无任何红尘遮掩。远可眺湘江,知江岸疾苦;近可览古道,看山中来客。占据了风水,也就拢聚了灵山秀水、日月星辰的精华。难怪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古麓山寺是那样的豁达巍然,就如守护深山的佛祖,风骨磐成了一袭黄袈裟,格外的庄重和古朴。山门两旁的“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对联,字句中虽显有些张扬,但说的也是事实,不足为过。

  寺内和其他寺庙结构大致相同,无非就是分为山门、主殿和后殿,前有放生池,两侧有钟楼和鼓楼。然后是讲经堂,藏经阁之类的附属建筑。和其他寺庙相比,尤显珍贵的是寺内两株罗汉松,年长的一株与寺庙几乎同龄,已沐1700多年风雨依然老干新枝,蓊郁葱葱,因经六个朝代,故名六朝松,是真正的寺中长老。另外一株为清代补植,也已渐有古意。

  和有的深山寺庙不同的是,岳麓山坐落古长沙,古麓山寺又盘榻在山中,这个满是青砖汉简的古汉城虽有千年遗韵的厚重,但也弥漫着千年古战场的不竭硝烟,让深藏麓山幽处的千年古刹也未曾幸免,六次饱受蹂躏,主体建筑基本毁于战火,现存庙器已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有道是:青山有幸埋忠骨,那么多的仁人志士落土麓山,是麓山之荣幸,更显麓山之沧桑。

  如今的古麓山寺早已抚平昔日的伤痛,虽不可能回到唐盛时期——头山门达湘江之滨,二山门居大山入囗,大雄宝殿坐落在如今岳麓书院处的宏大气派,但几经修复后的古寺幽静淡然,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佛学禅堂一应俱全,加之寺内高僧众多,梵音不绝,香火旺盛,为岳麓山增添了许多的灵气和神秘,成为了古汉名城的遗风遗韵。特别是与千年学府遥相呼应,山脚儒声入耳,山中梵音净心,若是砌上一壶好茶,再来翻阅一本湖湘风志,湖湘文化的千年厚重,古汉名城的青砖汉瓦就会浮出江心,让你流连忘返,啧叹称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