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李桂梅
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做好党史教育。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都是高校大学生不可或缺的课堂,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应系统推进这些课堂建设,充分发挥这些课堂的整体效应。
把学校小课堂做“精”
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步,将党史知识、党史人物、党史事件以及伟大建党精神、党的精神谱系等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之中,注重思政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鲜活性,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
让课程教学紧贴大学生思想实际。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基于此,一是把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放在首位。百年党史,是一部理想信念史,高校应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使大学生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断补足精神之“钙”。二是把培养大学生的人民情怀作为根本点。高校应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使大学生深深懂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树牢心系人民、热爱人民、敬仰人民、服务人民的“人民情怀”。三是把强化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作为关键点。高校应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使广大青年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把社会大课堂做“大”
建立和完善社会大课堂机制。社会大课堂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部,“大思政课”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各高校应在政府主导下,与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一是建立主导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制定相关政策、正确引导社会;二是建立创新机制,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团队,打造富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品牌;三是建立监管机制,制定监管内容和标准,实行技术监管与人员监管相结合;四是建立保障机制,切实提供教育基地、专兼职教师队伍以及经费等方面的保障。
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模,确保每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一次以上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推动大学生全面深入农村、工厂、街道等基层,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引领大学生努力践行艰苦奋斗精神、牺牲奉献精神、创新创造精神,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生动实践中弘扬、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整合利用湖湘红色资源。高校应用好湖南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纪念馆、博物馆和红色文化遗址等场所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因地制宜设计实践教学课程大纲,使大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实现党史理论认知与思想情感、实际行为的有机统一。
把网络新课堂做“实”
建立特色鲜明的网络课堂。科学运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多样性特征,有利于提高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一是设置党史专家网络讲坛。着重讲清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及当代价值。二是建立网络党史信息资源库或虚拟党史馆。以学习强国和教育部主导的易班网等为基本平台,把党史资料、红色文物、革命旧址等搬上互联网,为党史学习教育和党史研究提供服务。三是将党史知识和建党精神等融入网络课程。慕课是最大的网课,应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将党史知识、建党精神等有区别地融入进去,更好发挥慕课的育人作用。四是发挥好手机新媒体的特殊功用。利用手机微信、微博、视频、抖音、快手、知乎等平台,对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进行统一策划、分类制作、多元发布,使党史学习交流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网络媒介素养。高校教师的网络媒体素养决定了网络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政府和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师网络技术培训工作。一是培养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具有很强的智能性、存储性、虚拟性、交互性特性,互联网思维是开放联系的思维、是超越时空的思维,是颠覆传统思维的思维。运用互联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能把互联网简单看成一种工具、一种载体。二是提高运用互联网技术能力。这是开展网络教育的基本功,主要包括网络文本阅读能力、网络信息选择能力、网络语言表达能力、网络工具使用能力、网络软件开发能力等。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教师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应不断提升。
(作者分别系湖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