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9月0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里花飞 瑶胞可归
——临湘市龙窖山村见闻

  龙窖山村野樱花盛放。杨小云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亚平 周磊

  通讯员 丁会云 许德军

  【村情概貌】

  龙窖山村,位于临湘市羊楼司镇,共有村民711户、2629人,村域总面积38余平方公里,山林面积48900亩。村庄地处龙窖山风景名胜区腹地,群峰绵延,茂林修竹,沟壑纵横,溪流百转,有三关九锁之险、七十二峰俊秀之称,还有神秘的古瑶堆石遗址和三苗文化。该村依托龙窖山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民族文化积淀,大力发展旅游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

  【现场见闻】

  穿过重峦叠嶂,追随着古老而神秘的传说,9月6日,记者来到临湘市羊楼司镇龙窖山村,探访全球瑶胞圣地——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

  “瑶族先民虽已尽数迁走,可为我们村留下了一笔‘无形’的财富。”村党总支书记潘梅芳说。近年来,龙窖山村陆续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精品乡村”、省历史文化名村等,成为既有厚重民族文化积淀、又有引人入胜自然景观的旅游目的地。

  梦里瑶乡,古今交相辉映

  走出村民服务中心,中国古瑶文化展示馆映入眼帘。馆内,瑶族服饰、乐器、农具等静静陈列,诉说着那段艰辛的迁徙往事。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方民族,瑶族原始居住地在黄河中下游一带。龙窖山为何会有瑶族先民?当了近30年村干部的潘梅芳解释:“早在隋唐之前,因为外族入侵、内部战乱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瑶族先民向湖北、湖南方向迁徙。”

  2001年10月,中国(广西)瑶学学会深入考察研究后,在《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中指出:“龙窖山是瑶族早期的‘千家峒’。”

  10时许,记者随潘梅芳等人沿茶马古道徒步而上,寻找古瑶堆石遗址。山野荒芜,野草纵横,历经30余分钟,100多座石堆星罗棋布,跃入眼帘。几百年前的繁华景象已成过眼烟云,但从瑶族先民留下的石屋、石门、石洞中,仍可感受到他们对“宽游过日无心忧”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倒影湖中奇丽景,明珠青翠锁烟霞。龙窖山跨湘鄂两省四县,群峰绵亘,拥有三瀑九堰老龙潭瀑布群、龙溪港溯溪谷、金龟溪大峡谷等自然景观。此前道路不通,进出不易,这里的村民守着美景过着穷日子。“当时,大家靠砍树、卖南竹为生,村里有100多户贫困户。”潘梅芳说。

  为了保护好这一方山水,村里于2003年发动村民成立环境资源保护联防队,提出五个“禁止”,制订生态保护实施细则。队员每天在山林、村域巡逻,宣传林地保护、防火等。“有好几个大年三十的晚上,我独自在山中守林,年夜饭就是一份简单的竹筒饭。”潘梅芳说,村民护林意识越来越强,近30年没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我们把龙窖山村打造成真正的‘世外桃源’,瑶族同胞回到这里,也会觉得自豪。”村党总支部委员刘国文以前在上海工作,2012年回乡后,致力于研究龙窖山文化,发展户外旅游。

  2017年,该村挂牌成立龙窖山梦里瑶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羊楼司镇党委书记李志华介绍,龙窖山村深挖内部潜力,打响“五大文化品牌”,即以古瑶文化为主题的“瑶山文化”、以古瑶茶道为主题的“茶山文化”、以药圣为主题的“药山文化”、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仙山文化”、以红色抗日革命根据地为主题的“红色、抗日文化”,形成以文化带动旅游的发展格局。

  山水之间,四季美景作伴

  在市、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龙窖山村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景区水毁公路修复,拓宽硬化盘山通景公路,整理扩建老龙潭景区停车场、龙溪港至老龙潭简易游步道,修复整平堆石遗址人行道等。去年,又投入170万元,将4.7公里的村级公路拓宽“白改黑”。

  一个贫困户超过100户的小山村,哪来这么多钱?“村民凑,乡贤捐,我去外面筹。”村党总支书记潘梅芳笑道,“我们村每年至少投资100多万元发展乡村旅游。”

  2001年,瑶寨山庄“横空出世”。老板是以前在浙江做生意的旦金娥。返乡后,她发现商机,率先开起农家乐,一次能接待四五十桌游客。当地民俗专家透露,旦姓很有可能是瑶族后裔。

  在旦金娥的带动下,民宿、餐饮红火起来。民宿老板张金荣说:“年收入20多万元,比以前开货车运南竹赚得多多了!”

  “像这样的餐饮店,村里有100多家,另有民宿80多家,旺季时‘一房难求’。”村党总支部委员刘国文补充道。2019年,龙窖山村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2020年达48万多人次,年旅游总收入2800多万元以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

  飘渺微波点疏星,小舟飘动白云中。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行驶,一路芙蓉花、紫薇花相伴。微风徐来,龙源河水缓缓流淌,记者忍不住停下拍照,通过网络分享给朋友。“以前山里手机经常没有信号,还出现过游客失联的事故。”潘梅芳是省人大代表,2018年,他在省人大会上提出这个问题,中国移动负责人当场承诺解决。项目投资860多万元,实现全村信号覆盖。

  水果采摘园,猕猴桃高挂枝头。潘梅芳说:“300多亩采摘园种了黄桃、猕猴桃、桑葚,还有从山上移栽的野果‘八月炸’。今年预计产猕猴桃5000多公斤,销售额可达10万元。”

  转过一道弯,见到一个精致古朴的小院,门牌上写着“时珍百草园”。“这是药材种植基地。龙窖山又名药菇山,‘药菇山上百草全,只缺甘草与黄连’,传说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时,曾多次到药菇山上采药。”潘梅芳介绍,该村共有水果、苗木、药材、南竹等7个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每年近30万元。

  “请问哪里有住宿?”正闲聊间,一对自驾游夫妻前来问路,潘梅芳连忙热情地介绍民宿。夫妻俩从岳阳市区而来,兴奋地说:四五年前就来过龙窖山,现在变化真是太大了!

  潘梅芳自豪地说:“春天赏樱,夏天避暑,秋天采摘,冬天户外穿越。瑶族后裔可以回到先人家乡,感受幸福生活。”

  【记者手记】

  留下民族文化“财富”

  周磊

  一整天盘桓在龙窖山,感受瑶族民俗文化与自然美景的相得益彰,心旷神怡。

  民族文化是悠久历史的沉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也是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目前,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民间技艺逐渐失传,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

  龙窖山村深挖瑶族文化,是保护及推广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应该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升到新的高度,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及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加以推广,留下这一笔宝贵的财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