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瀚潞
9月6日,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大托村。骄阳在云层里敛去了锋利光芒,木房子的灰色檐角上雾水凝结的小水珠缓缓滴落,花瑶妇女们坐在门口扯着话、挑着花,大黄狗慵懒地匍匐在脚边。
“咔嚓——”快门声响,妇女们循声抬头。很多年里,总有个她们熟悉的身影随着快门声在这里出现。如今,那个身影却已远行。
他是老后,本名刘启后,为世界打开花瑶之美的人。
让花瑶走出“深闺”
“多年以前,花瑶还养在深闺人未识”,回忆起从前的瑶山,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大托村原村支书沈德度感慨道,是老后让花瑶出了名。这个古老部族,曾为躲避战乱,来到海拔1300米左右的崇山峻岭之中。百年沧桑风云,莽莽大山“雪藏”了这支民族,这个仅万余人的弱小族群与山岭相伴,与世隔绝。
1978年的一个冬日,跟随一辆拖竹子的卡车,在隆回县机械厂工作的青年老后背着相机,从县城一路颠簸来到瑶山。漫天的彩霞,冬日的夕阳,瑶山的美景令老后震撼。入夜后,陌生的瑶山人收留迷失方向的老后,将家里仅存的破棉被和床铺让给他,瑶山的贫困令老后震惊,瑶山同胞的朴实热情令老后感动。自此,老后与瑶山结下不解之缘,将灵魂安放在这大山深处。
“当时,虎形山深处的瑶族人常年打赤脚,吃野菜,没出过大山,几乎没见过汉族,很少有人听得懂汉语。”沈德度介绍,但瑶族人保留了古老传统的文化。
怀着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虔诚景仰,对家乡父老乡亲的赤胆忠心,老后决心用镜头和文字,把这独一无二的花瑶民俗记录下来。1995年,老后提前退休,从此更是一门心思扎进瑶山。
因为瑶族女人们个个着装艳丽绝伦,从头到脚都是花的世界、色彩的海洋,娇美的身影闪动在绿意葱茏的山野,老后就赠予这支民族一个十分动听的名字:花瑶。
40余年里,老后一部相机、一顶圆帽,近400次深入瑶山村寨,走村串户,全面记录、挖掘、抢救当地的民间传统文化,拍下了数万张展现瑶族及整个梅山地区现实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照片。
花瑶,通过老后的镜头、笔端,频频在国内外各大报刊亮相,全国多家电视台找到老后,请他引路来瑶山拍摄。镶嵌在崇山峻岭中的花瑶,渐次揭开神秘的面纱,走出“深闺”,展现在世人面前。
让花瑶“闹腾”起来
弯弯曲曲的道路在山间盘绕,山岭间的小木屋与红砖白墙房相映成趣,田野里稻花摇曳着芬芳。如今,从隆回县城行至虎形山瑶族乡,已不再一路颠簸;热情好客的花瑶人已不再躲避外族人,能听懂汉语,也不再害怕拍照。
“是老后,改变了这里,打开了花瑶的心。”虎形山瑶族乡党委书记回荣隆说。瑶乡长大的回荣隆从小就听说过老后。2009年,在央视纪录片《花瑶新娘》的拍摄中,他与老后结识。“纪录片拍摄的一个多月里,老后忙前忙后,为导演组提供拍摄建议,并不断鼓励参演的瑶族人。”每当有媒体来宣传花瑶,老后总是不遗余力、不求回报地为花瑶的宣传贡献力量。
热闹的媒体宣传之外,老后潜心研究花瑶民俗文化。他寻访花瑶呜哇山歌,蹲守跟拍花瑶婚俗,收集保存花瑶挑花图案。“许多学者曾经想钻研透花瑶的民俗文化,没能成功,但老后做到了。”花瑶理事会会长步道球说。
在花瑶文化的天地里,老后扎深根、结硕果,从一个记录者变成了研究者。他从乡野出发,带着散发着乡土味的民俗文化研究成果,摘取了全球华人“2014十大中华文化人物”、CSR中国文化奖2015杰出贡献人物、全国非遗保护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他频频受邀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数十所高等学府,宣讲璀璨的乡土文明;他开展民间传统文化讲座达140余场,被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他先后5次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民俗摄影理论研讨会”。
“深闺”里的花瑶,“闹腾”起来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金银花之乡”“挑花艺术之乡”“中国民间绘画之乡”……无尽的荣誉与耀眼的光环涌向了瑶山,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感受着自然美景、民俗文化。
打开花瑶之美的老后,却走了,留下了拍摄的40多万张珍贵的民间文化图片资料,留下了数十万字成系统的文字资料,留下了《神秘的花瑶》《花瑶女儿箱》《花瑶的石头会唱歌》《我的父亲母亲》等一批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