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荣 曾佰龙
【村情概貌】
浒洲村位于湘乡市东郊乡,村里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茅浒水乡”。全村588户2523人,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6120元。村里成立了茅浒茶业有限公司,发展特色农产品“万岁茶”,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发展立体种养业,养殖稻鱼、荷鱼380亩。村企湘中惠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薯尖、蕹菜,俏销长沙市场。该村有5家公司落户,解决就业岗位80余个,流转村民土地700多亩。村支两委班子坚持文化引领、项目为先,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跑出加速度。
【现场见闻】
在村口卖莲蓬,月赚3万元,这在浒洲村不算稀奇事。靠着独一无二的文旅资源,浒洲村人大步走在小康路上。8月30日,记者走进该村,探访湘军水寨以及有600年树龄的“万岁茶”。
荒岛变“宝岛”
浒洲村坐落在东台山下,涟水蜿蜒而过,从东、西、南三面将村子包围。后涟水从村北改道而行,浒洲村成为四面环水的沙洲。洲中有一座荒岛,传说曾国藩曾在此训练湘军水军,村民叫它“东山岛”,过去是挖沙船歇脚的地方,现在被打造成一座水寨——茅浒水乡。当地人说,这是继周庄、乌镇之后,全国最具特色的第三大水乡。
碧绿原野环绕茅浒,远处东台山蜿蜒起伏,峰谷沟壑连绵伸向远方。河湾两岸的民宿,在湖光山色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经一座石桥入水乡,随行的村干部杨敏介绍,这座桥叫湘军桥,长128米,汉白玉栏杆上有136块湘军著名人物的手记。湘军将领刘锦棠在新疆乌什县燕子山上留下的手书“远迈汉唐”,十分醒目。
岛岸边停靠着一艘木制大船,是按照“威靖号”1比1的比例复制的。“威靖号”是湘军统帅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制造的指挥舰,舰身长68.33米、宽10.2米,能装备15门120毫米口径炮,可乘坐142人。“游客可以坐在‘威靖号’上游涟水,品尝‘湘军十大碗’。”杨敏说。
东山岛周边还有两个小岛,经长廊与河岸连接,沿着木质廊桥走过去,是少年毛泽东曾坐过的“茅浒渡船”。这艘小船在抗日战争时期沉入水底,2008年打捞出水,修缮后在这里展出。当地人口口相传,少年毛泽东特别注意锻炼身体,在东山学校读书时,常邀同学一起到这里游泳,时常坐这艘“茅浒渡船”过河。渡船艄公是茅浒洲一位黄姓村民,摆渡中和少年毛泽东结下了友谊,据说解放后毛泽东还给他写过信、寄过钱。1911年,毛泽东去长沙时,就是坐着这艘渡船,由黄艄公沿涟水送到湘潭窑湾码头,再转船从湘江到长沙,从此走上中国革命道路。
借着茅浒水乡的名气,每年来浒洲村的游客达10余万人次。村民陈燕在村口卖莲蓬,两个月赚了6万元。还有20多名村民在茅浒水乡从事服务业。
野藤变“宝藤”
在村里,遇到湘乡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博文,他建议记者去看看有600年树龄的“万岁茶”。记者穿村过巷,在杨秀英老人家后院,见到一株碗口粗的藤蔓植物,老人说这就是“万岁茶”。
83岁的杨秀英,向记者讲起“万岁茶”的故事。明代正德皇帝巡游江南,经过湘乡茅浒洲,口渴难耐,到一农家讨水喝。农妇王氏家里贫穷,没有好茶,顺手采下古井边一株藤曼植物的嫩叶兑水。正德皇帝喝下,感到清香甘甜,回味无穷,回宫后下令此茶进贡,称“万岁茶”。
杨秀英说完,给记者泡了一杯“万岁茶”,茶色略淡,形状比绿茶长一些,喝起来微苦,苦后回甘,香味绵长。杨秀英说,过去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会种一两棵“万岁茶”,久而久之,该茶在当地小有名气。
2017年,浒洲村开始搞土地流转,村党总支书记李带和大家商议:“民间流传的故事真假不论,既然‘万岁茶’早有名气,就不应该埋没在民间。”他们请来省里专家,才得知“万岁茶”的学名为显齿蛇葡萄,黄酮含量高达37.7%,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喜欢湿润的沙土,而浒洲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沙土资源。
李带流转村里200多亩闲置土地,从杨秀英家百年老藤上引种,规模培育“万岁茶”获得成功,年产值400多万元。走进茶场,三五成群的农家阿婆正在采茶。从4月采到10月,按每公斤18元计算工钱,一人一天可挣120元。在“万岁茶”加工车间,村民陈新辉在给茶叶杀青,56岁的她现在也拿工资过日子。
今年,浒洲村获得项目资金50万元。李带决定扩大茶场规模。他向村民承诺,项目资金以参股形式投到茶厂,每年村集体将获保底收入6万元。
茶产业做出了名头,引来了投资商。创业青年郑双喜看中浒洲村这块风水宝地,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大棚。“刚才来考察的几位客商,也是看中浒洲村的人文环境,打算来建养老院。”李带说,未来浒洲村将打造休闲旅游核心区、水产养殖区、村庄旅游服务区、农耕体验区、现代农业区、创意农业休闲区等。
浒洲村有一条“产业大道”,两旁格桑花开得正艳,温控大棚林立,棚内蕹菜、红薯叶鲜嫩碧绿。依托“宝岛”“宝藤”,发展一二三产业,浒洲村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
■记者手记
“文化饭”很美味
曾佰龙
浒洲村利用“湘军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有了茅浒水乡;将民间传说和特色作物结合,包装出“万岁茶”,有了村企茅浒茶业公司。村集体年收入达20万元,村民收入稳步增加,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秀出了自己的风采。
浒洲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乡村振兴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要继承、创新,还要有“市场意识”。浒洲村将民间故事和历史人文融合,做足“水”文章,成就了两大产业。二是“一村一品”要有特色,契合当地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科学运营,才能赢得市场。
乡村振兴没有“教科书”,摸着石头过河是勇气;乡村振兴没有平坦路,历经坎坷见“真章”;乡村振兴更没有等闲人,只争朝夕显精神。正是有了这种勇气和精神,浒洲村的“文化饭”吃起来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