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邓正可
通讯员 赵昕宇
2021年,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广播电视台、省演艺集团主办的“百团百角唱百年”全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全省700多家文艺院团、近12000名演员同台竞技,一大批好戏、好角登台,让广大观众见证了湖南文艺深厚的底蕴和蓬勃的朝气。
经过激烈的竞演角逐,十佳演员脱颖而出,他们之中,有用10年苦功挑起救场重担的沉稳B角,有在舞台上打磨青涩、崭露头角的新人,有毅然从戏曲青衣转行到常德丝弦的跨界能手,也有“柔美女子唱老生,韵味十足不输男”的倔强坤生……
村民一句“谢谢”让我破防
在大型民族歌剧《英·雄》片段《喊出一个新世界》中,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演员熊湉湉饰演身怀六甲的缪伯英——在领导五卅大罢工时,因时间紧迫不得不街边产子,无论唱腔还是神态,都英气十足。很难想象,熊湉湉第一次出演缪伯英时,上台前都没有跟其他演员和乐队合排过。
2017年,《英·雄》的主演王丽达有紧急任务不能到场演出。距离演出正式开始只有几个小时了,熊湉湉临危受命登台,那一场,有惊无险,掌声雷动。是运气吗?绝不是!戏剧容不得“临时抱佛脚”。熊湉湉能挑起这副重担,得益于自己十几年练就的唱念做打的扎实功底,以及对王丽达的每一个走位、每一句唱词的烂熟于心。
对熊湉湉而言,一场成功的演出,不只是在宽敞明亮的大剧院,也在田间、地头、工厂、码头。“大自然就是舞台,风雨都是舞美。”有一年冬天,熊湉湉随团下乡演出,天空飘着雨,演员嘴里哈着白气,熟练地在演出服里贴暖宝宝。开演前,台下没有一位观众,演出开始后,陆陆续续来了几位搬着板凳打着伞的村民。熊湉湉没想到,演出结束后,村民们不忘对演员们说“辛苦了,谢谢”。这一句,让她的眼泪瞬间破防。“艺术取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每次看到老百姓的掌声和笑容,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
入行3年,我仍是体验派
在民族歌剧《沂蒙山》选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中,长沙市歌舞剧院演员李凯丽饰演有革命情怀的村民海棠。这部歌剧中,海棠一角的唱段非常多,不仅需演唱技巧过硬,还得精准演绎人物情绪转变。但李凯丽始终表现得很稳。
从大大咧咧的山东大妞,到痛失丈夫和孩子而将八路军战士的孩子抚养长大的伟大母亲,海棠一角对28岁的李凯丽来说有不小的难度。她反复观看王丽达的演出视频,不断地研究、打磨人物表演和唱段。同时,她也喜欢观察生活中的人,将他们的形体、神态、语气,融合进自己的表演。
艺术离不开体验。在排练歌剧《半条红军被》期间,李凯丽和所有的演员都参加了军训。这不是简单的让演员的形体仪态更像军人,而是通过艰苦的训练,让演员经历跌倒再爬起,从疲惫到重振,从而感受军人身上的韧劲儿。
从学校毕业到剧团工作,李凯丽走过了不长不短的3年,她自认还是新人。参与《半条红军被》等作品的创排,不仅让她看到了前辈们的孜孜以求,也感受到了民族歌剧的艺海无涯。李凯丽说,随团下乡演出的时候,朗朗上口的歌曲、选段,收获的掌声是最多的。这与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深入基层采风密不可分。“源于生活,扎根人民,是我创作的源动力,不断学习打磨,才能回馈人民群众深入人心的作品。”李凯丽说。
跨界从艺,观众喜爱是座桥
“要杀要剐随你便,要我停笔万不能。”在常德丝弦《不屈的吼声》中,常德市武陵区艺术团演员张莉一人分饰两角,用铿锵有力的一唱一念,将《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不畏强权威逼的骨气表达得淋漓尽致。
常德丝弦并非张莉的老本行。张莉十岁开始学戏,2005年进入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传承中心,主唱青衣。20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张莉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调入武陵区文化馆从事常德丝弦的创作。从青衣小嗓,到真声说唱,跨界的张莉等于从头学艺。朋友不解,优秀的她为什么选择从市级单位调入区级单位,她只答“我热爱”。
除了热爱,群众的喜爱,更是她坚持的动力。张莉回忆,有一次送戏下乡,演出在一座大桥下面,天气燥热,环境嘈杂,但村民们都兴冲冲地搬来了凳子。演出中途断电,音响都没了声音,村民们并未离场而去,而是竖起耳朵认真地听,张莉看着台下的一双双炽热的眼睛,也把嗓子往上扯了扯,唱得更加来神。
“我希望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艺术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张莉说,自己当前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做好戏曲的传承,同时积极创新,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听,来学,来传承。比如,2017年常德丝弦《又唱新事多》登上中央电视台《我爱满堂彩》节目,与王力宏的流行歌曲《改变自己》混搭融合,就非常受欢迎。
第一次演女性,我在捋胡子
在常德汉剧《出发之前》中,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中心演员袁金霞饰演一位毅然支持女儿援鄂抗疫的残疾母亲。这,是她第一次出演女性角色。
袁金霞的行当是传统戏曲的老生,脸上浓墨重彩,戴着大胡子,体态、唱腔等都有固定程式。第一次出演现代戏中50多岁的中年母亲,让她在排练的第一天就觉手脚无处安放,甚至还会不自觉地捋髯口。女子唱老生,历尽千辛万苦,再从老生转向现代女性角色,更是难上加难。除了听从导演的指导,袁金霞自觉去观察生活中的母亲和残疾人群,来完善角色的体态、声音、眼神。“中年母亲的眼神,会稍显疲惫,身躯稍微弓着,举手投足有些吃力。”袁金霞说,自己最常做的事,就是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直到对自己是“一位行动不便的母亲”深信不疑。
小时候,袁金霞的母亲问她长大了想干什么,她说要唱戏,当时她的认知是在电视剧里演戏。没想到,后来机缘巧合下学习了戏曲,并一路唱到了今天。袁金霞说,自己的偶像是京剧名角王佩瑜。“我在台上要比男人还要男人,在台下要比女人还要女人。”袁金霞散发着一种“反差萌”。
无论是演传统汉剧的经典老生,还是唱《出发之前》这样的现代小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文艺工作者,用戏剧振奋人民的精神,为群众讲好动人的故事,是袁金霞不变的初心。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些优秀的湖湘文艺工作者,从生活的人情百态中来,到舞台的悲欢离合中去,用日复一日的耕耘,让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文艺精品传得开、留得下,他们是新时代最好的歌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