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7月2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南、浙江、北京分享经验——
精准服务中小企业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彭可心 曹娴

  通讯员 刘宇欣

  中小企业以“专精特新”为方向,打造“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政府相关部门如何精准助力?7月27日,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湖南、浙江、北京等省市相关部门分享了一些好经验。

  湖南:技术创新“破零倍增”

  最近工信部公示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湖南162家入选,占全国总量的5.53%。湖南中小企业创新动力澎湃。据了解,湖南1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有8家是“小巨人”企业,1301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0年户均研发投入达到975万元、户均拥有发明专利7.8项。

  “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技术创新是关键。”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熊琛介绍,湖南将研发投入、发明专利、专利产品效益、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等作为“小巨人”企业培育的重要指标。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中,创新服务是短板。2020年初,湖南省启动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破零倍增”三年行动,面向全国公开征集49家专业机构、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目前,这些重点机构已累计服务“破零倍增”企业2235家,帮助437家企业实现发明专利“破零”。同时,积极搭建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平台,推动校企双方创新项目共建、创新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共育。

  熊琛介绍,依靠技术创新,全省70%以上“小巨人”企业参与工业“五基”创新,80%以上“小巨人”企业集中在先进制造业集群领域,成为我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新动能。

  浙江:给特色产业装上“最强大脑”

  将工程师集中请到“家门口”、集成到平台上,实现人才共享共用。2020年,浙江在全省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破解企业“单兵作战”引才难、产业“核心技术”攻克难、行业“共性需求”整合难等问题。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岳阳介绍,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集聚一批海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共享技术、成果、人才等资源要素,为地方特色产业装上“最强大脑”。

  “去年疫情期间复工复产阶段,‘共享工程师’有效化解了许多中小企业因个别关键工程师未到岗,导致整条生产线无法运转的困难。”岳阳说,目前浙江建有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省级试点14家,引进研发团队214个,全职、兼职、海外工程师分别达到993人、2079人、173人,解决共性技术难题264个、个性难题763个,转化技术成果461项,服务企业4800多家次。

  不贪大,不求全。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立足具有一定规模基础和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在中心选址上突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比如在14个县级试点中,余杭、萧山、德清、义乌等地聚焦智能制造、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光电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乐清、瑞安、柯桥、天台等地紧贴电器、汽摩配、纺织印染等传统产业,都与当地产业紧密相扣。

  北京:“政策全闭环”+“服务小闭环”

  政策服务,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企业,都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难点。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孙志刚介绍,围绕中小企业政策服务,该平台从去年开始打造涵盖政策评估、政策制定、政策兑现、标签标定入库、政策申办、精准匹配、政策解读、政策触达8个方面的政策服务闭环。“比如通过精准匹配,助力企业快速完成项目申报、资金、资质、降税等方面的工作。”

  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已形成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机制和重点企业服务机制。协同专业服务机构,为重点企业配备“企小秘”服务专员,实行24小时响应式服务;联合国际领先机构,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技术创新、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专业诊断和服务。

  孙志刚认为,构建全方位、全覆盖、全流程的服务企业长效机制,通过政策全闭环,让企业更有优越感、获得感,再通过服务小闭环让服务资源得到更好的聚集,让更多中小企业走向专精特新的舞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