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湘江周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7月2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廖静仁:“门虚掩”的“煮云”人

  马珂

  《门虚掩》是新华出版社为作家廖静仁新出的一套中短篇小说选集,洋洋86万余字,分上、下两卷。书封上印着这样的文字:著名作家廖静仁由散文家向小说家的华丽转身;由乡土资江向文化资江的深度开掘。

  与廖静仁相交十几年了,细思之,“传奇”,应该算得上廖静仁人生中的关键词。

  上世纪80年代,是文学炙手可热的年代。廖静仁这个名字也连同有意扮酷留着一脸络腮胡的“作者近影”粉墨登场。他的散文《纤痕》《过滩谣》等,先后被《新华文摘》《作品与争鸣》等权威刊物转载,并被译为英、法等文字向国外推介,他也因此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年的湖南日报还以《资水河畔的“高尔基”》为题发表过他的人物专访。

  将廖静仁誉为“高尔基”,是因为两人有相似的生活与创作经历。高尔基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仅上过几年小学就因家境贫困辍学。他发奋读书,自学成才,写出了散文《海燕》和自传体长篇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经典作品。

  与高尔基相似的是,廖静仁出生在湖南安化一个叫井湾里的山村。家庭贫困,只读了四年小学的他就不得已辍学在家。奶奶念及年幼的他能在长大后混口饭吃,领着他拜家乡一位做篾匠的堂叔为师。后因无法忍受堂叔严苛,廖静仁抹着眼泪跑回了家。廖静仁还做过小纤夫、泥瓦匠等。

  成为资江岸边一名狂热的文学迷,是廖静仁做泥瓦匠的年岁。某天给公社茶厂砌砖墙时,他无意间从一堆锈钢管的缝隙里捡到一本杂志,是县文化馆编印的《山花烂漫》。上过四年小学的廖静仁好奇地翻看起来,竟然觉得里面的文字自己也能写得出来。

  他给《山花烂漫》寄去了一首诗。两个月后,他的诗居然变成铅字发表了。廖静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作为泥瓦匠的廖静仁,也被安化县政府作为特殊人才选拔到安化县文化馆工作,在《山花烂漫》做起了编辑。

  廖静仁常将自己比喻成一棵从乡下迁入城市的树。尽管进城时被锯掉枝叶,蔸根也被粗硕的草绳五花大绑,受到诸多的限制与束缚,一旦融入其中,就会用顽强的生命力去吸收养分,蓬勃生长。

  后来,廖静仁从县文联副主席调入县委机关报《安化报》任总编辑,又被省委统战部调入《湖南统一战线》做执行主编。但文学心结太重的他一心只想进省文联或省作协工作。其时恰逢省作协《湖南文学》停刊,廖静仁瞅住机会找到相关领导,表示愿意自筹资金出版《湖南作家》。一番争取后,廖静仁如愿以偿。他迅速投身到《湖南作家》的采编工作之中,并提出“以文养刊”的办刊模式。

  廖静仁给市州策划文化专题。首战告捷的是为湘西自治州策划的《天下湘西》,通过人文历史和地域景观,在杂志上对湘西自治州予以全方位、深层次推介,在获得当地领导认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经济效益。尝到甜头后,廖静仁更是干劲冲天,四处奔忙。

  2003年,廖静仁调入省文联,主持湖南省企(事)业文联的全面工作。

  调入省文联后,廖静仁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开始了各种书籍的编撰工作。首先是参与编辑出版大型丛书“湖湘文库”。从2003年到2013年十年时间,在电脑上至今不会使用五笔和拼音输入法的廖静仁,用最原始的手写输入法,主持编辑、出版了数十种一百多卷丛书。

  鉴于廖静仁在挖掘、整理、编辑、出版湖湘文化类书籍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他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破格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一个只上了四年学的农村娃子,写书,能写出好书;编书,能编出妙书。这不能不令人佩服。

  退休后的廖静仁,第一件事就是回到老家安化,在他年少拉纤的崩洪滩旁修建起一栋临江别墅,后又在一条行人较多的公路弯道处建了一座木质公益茶坊,闲时煮茶看书,或邀友人谈天说地。散文家刘鸿伏根据茶坊所处的山顶位置及静仁兄的闲情逸致,欣然写下“煮云”二字送他,廖静仁甚是喜爱,将其做成金字匾额镶嵌在大门右侧。

  今年大年初二,我从长沙驱车3个小时,去到静仁兄位于资水岸边的临江楼看他。静仁兄领着我看他年少时拉纤的崎岖小道和当年做泥瓦匠的地方,拜访村中长辈与友人,一起去他建的茶坊煮云品茗。入夜,住在他临江小楼里,枕着江涛,我脑子里满是他年少时在凄苦中顽强进取和拼搏的场景。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