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
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电视剧《百炼成钢》,开篇第一个镜头:茫茫黑夜中毛泽东点燃第一根火柴。这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向,预示了全片史与诗、写实与抒情风格的融合,史剧言志、歌咏抒怀成为该剧最显著的特点。在《觉醒年代》《中流击水》《理想照耀中国》《光荣与梦想》等同类型作品之后,《百炼成钢》则是用写意与写实结合的方式,全面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到进入新时代的百年历程。
用鲜活的人物激活凝固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沧海桑田、波澜壮阔,不仅一部电视剧很难面面俱到,即便是洋洋洒洒的历史巨著也很难做到应有尽有。取舍,而且是艺术地取舍就成为创作中最重要的考验。本剧选择了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和精神传承意义的重大事件,从这些事件中选择了代表性人物,通过人物的人生命运、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活化了历史事件,也活化了党史。
26岁的毛泽东送24岁的蔡和森去法国勤工俭学。临行前,毛泽东说自己暂时不去留学,他要留在国内,他认为中国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外国人的方案都很难解决,要靠中国人自己来寻找。这个段落让一代人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的历史变得可见可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用了不少篇幅表现知识分子在中共历史上的作用,无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这样后来成为革命先行者的知识分子,还是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还有冼星海、王莘这样的艺术家,人物演绎得有血有肉,充分表现了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历史各场面的艺术性选择,从结构上实现百年贯穿。
每一首歌曲浓缩的都是大时代情怀
该剧在风格上有一种浓浓的抒情性。而这种抒情性的重要元素就是串联八个板块的经典歌曲。《国际歌》《长征组曲》《黄河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些歌曲不仅作为背景音乐为各个板块奠定情绪基调,而且也唤起了观众的年代记忆和情感共鸣,更重要的是还参与了剧情叙事。这些音乐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那个时代的声音,是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典型。
从剧中,我们看到了冼星海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创作出《黄河大合唱》《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脍炙人口的作品,看到王莘如何在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时代大背景下创作出《歌唱祖国》。正因为这些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旋律和情感凝聚,所以才会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氛围和情怀。可以说,这些歌曲让历史有了共情性和抒情性,以歌咏史的艺术性选择,赋予百年通史的共情性和抒情性。
青春因为理想而产生跨时空共振
这部剧有意识地选择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中青年共产党人为主角,从第一集的青年毛泽东到最后一集的青年第一书记,一方面为全剧带来一种风华正茂的青春气质,另一方面也象征着百年政党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全剧启用了大量年轻演员,如王雷、陈晓、佟丽娅、夏德俊、丁柳元、李佳航、刘凯、彭小苒、李小萌等等。他们大多都是“80后”“90后”,但在演绎过程中都努力回到历史中去,比较好地完成了形象塑造的使命。
这部剧的青春气息,显示了一个初心为民的政党理应保持的朝阳之气和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也让历史与今天的青年观众有了更好的对话关系。人们感受到了更多青春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以及对理想的思考,这也是创作者们“在历史人物、事件与年轻观众之间,建立‘零时差’的同频共振”的一种努力。
该剧导演毛卫宁表示,“希望这次我们写‘百年’,表达上能有新的‘破题’方式。编年史的方式大家已经看到很多部了,我们能不能有新意,而且让年轻朋友们喜欢。”创作者们最后选择了歌以咏志这样的结构方式,用具有时代感的音乐将八个板块串联起来,从而让历史有了感情,史记有了史诗。
这正是这部百年史剧的突破创新之处,而所有这一切的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