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沙兆华
【铭刻】
2013年9月,我省召开湘江流域保护与整治委员会会议,将湘江保护与治理列为省“一号重点工程”,以“堵源头”“治调并举”“巩固提高”为阶段目标,滚动实施3个“三年行动计划”,经过综合治理,湘江流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实现“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的美好愿景。
【追寻】
江水清清,岸上绿树葱葱,孩子们在嬉戏。
6月5日,久雨放晴,湘潭环保志愿者宋伟一家四口来到了竹埠港湘江边,眼前的怡人景色与2013年前相比,可谓翻天覆地。
2013年,宋伟和新婚妻子将婚纱照拍摄点放在了竹埠港排污口,照片里这对甜蜜夫妇背后却是直排湘江的黑污水,泡沫翻滚,怵目惊心。宋伟说此举就是想告诉大家,美好幸福日子的背后,污染在一步步逼近。
一年多后,湘潭市全面关停竹埠港28家化工企业,宋伟欣喜看到湘江竹埠港段水清岸绿的蝶变。
湘江北去,奔腾不息。这里孕育了一代代三湘儿女,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湖湘文化,但在工业时代,全省60%左右的人口、75%以上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污染,负重于湘江一身。
“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清水!” 2013年9月,湖南启动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以“堵源头”“治调并举”“巩固和提高”为阶段目标,滚动实施3个“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打响湘江保护与治理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高位推动,省政府专门成立湘江保护协调委员会和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委员会,协调20多个省直部门以及湘江流域8市67个县(市、区)参与保护治理。
2013年,我国第一部江河流域保护的综合性地方法规——《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出台,我省迈入依法治江的时代。
“一部法”统领,“一盘棋”谋划,“一江水”同治。堵源头、治沉疴、畅河道、建制度、调结构……治污力度之大、监管执法之严、环境变化之大前所未有。
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郴州三十六湾,成为湘江流域污染治理的“主战场”。经过综合治理,生活在五大重点区域的人们有了“换了人间”的感慨。
“白鹭又回水口山”。短短3年内,衡阳水口山38万吨历史遗留含砷废渣得到安全处置,139家冶炼化工企业整合成6家入驻工业园,5000余亩重金属污染场地基本完成生态修复。水口山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了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重症下猛药、污染堵源头的缩影。
2015年底,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1100多家涉重金属污染企业关停退出,基本堵住湘江干流污染源头。
污染在水里,问题在岸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粪污……无一不是湘江“痛点”。于2016年开始的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主战场由湘江向纵深推进,向“一湖四水”延伸,以湘江保护与治理为突破口构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
湘江长株潭河段实现全面禁采,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采砂一律叫停。湘江沿岸2273家规模畜禽养殖场退养,湘江流域不再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有色、造纸等十大重点行业实现清洁化改造,流域内83个省级工业园区配套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退耕还林还湿,“一湖四水”打造沿岸生态绿环,全省湿地保护率达75.73%…… 2018年底,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收官,“母亲河”渐显“本色”,湘江水质显著改善。
脱胎换骨产业新,治污虽然带来了阵痛,但也为企业发展赢得了生机。
湖南水口山宏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脱旧换新之路后,污染的帽子摘下了,成本降低了、能耗下降了,产值却翻了番。废矿坑成了滑雪场,水泥工业区变身游乐场和电影小镇,告别了烟囱的长沙坪塘老工业基地,再次洋溢着生机和诗意。
湘江沿岸,一幅绿色发展图卷徐徐展开。据统计,与2013年比,2018年,湘江沿线8市GDP累计增长46.3%,财政收入累计增长42.4%。
2019年,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湘江保护和治理迈入“巩固提高”阶段,十大项目再推进,突出改造城市黑臭水体。一幅“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正在三湘大地铺展。
【感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省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正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实践证明,保护和治理湘江流域,不仅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且让产业结构变“轻”、经济质量变“优”,发展模式变“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久久为功,让“一湖四水”清水长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