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铭俊
通讯员 冯浩家
引子
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15时54分,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按计划,3名航天员将在轨工作生活3个月。
无垠的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太空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中国载人航天的最终目的是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使航天员和科学家能直接对行星进行考察和开发。按照计划,我国将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每一次神舟飞船发射都承载着亿万中华儿女的航天梦。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它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其中返回舱和轨道舱为密封舱,航天员的工作、饮食和睡眠都在轨道舱内进行。
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发射升空,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通过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4艘无人飞船的发射和飞行试验,中国科研部门取得了数据、验证了设计、锻炼了队伍、演练了程序,为发射载人飞船奠定了基础。
2003年10月15日发射的神舟五号把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开创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实现载人飞行,确保航天员安全是关键。针对航天员的安全问题,在设计神舟五号飞船时有一个原则,就是飞船的每一个系统要做到“一次故障,正常飞行;二次故障,安全返回”——当一个系统第一次出现故障时,要做到飞船能正常运行,出现第二次故障时,能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
此后的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出舱作业,实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神舟九号,实现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时间一晃来到了2021年,中国航天赋予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新的任务:
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改进后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和180天在轨停靠能力,改进了返回技术,进一步提高落点精度,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
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通过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3个月,考核验证再生生保、空间站物资补给、航天员健康管理等航天员长期太空飞行的各项保障技术。
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航天员将在机械臂的支持下,首次开展较长时间的出舱活动,进行舱外的设备安装、维修维护等操作作业。
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着陆场从内蒙古四子王旗调整到东风着陆场,首次开启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
这显然也对航天技术和航天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在建造中国空间站的设计师们为航天员预留了相对充裕的生活环境,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的15立方米提升到了整站110立方米,就像是从“筒子间”搬进了“大平层”。此外,生活区内有独立的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还配有太空厨房及就餐区。在设计上也最大程度考虑了私密性和便利性,航天员实现了从“站睡”到“躺睡”的变革,并都能够在一个“包裹式淋浴间”里,手持喷枪,把自己擦拭干净,最大程度解决个人卫生问题。
(科学指导:湖南省宇航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