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曾经,童年的课间时光是这样的场景:同学们三三两两围成一团,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绳,有的扔沙包,有的弹玻璃珠,直到上课铃响才气喘吁吁、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然而,中小学课间十分钟逐渐变得“静悄悄”,孩子们只有喝水、上厕所才被允许离开教室。如今,针对一些学校出于安全和便于管理的需要,限制学生课间活动和同学之间正常交往的情况,最近公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9月1日起施行)明确提出不得对学生课间出教室等设置不必要约束。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课间活动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安排,必不可少,属于两堂课之间的过渡时间,本来就是为了让学生放松,活动筋骨,调整身心,做好下一堂课的准备。让学生神经绷得太紧,课间十分钟过于“静悄悄”,不利于他们消化课堂知识,容易上了这门课,又想那门课。学习效果变差,身体也因为久坐受到影响。
将课间“玩的权利”还给孩子们,这是真正为他们计长远。学习要珍惜光阴,但更要劳逸结合。我国中小学生运动时间不足,缺乏在户外自由玩耍、游戏的体力活动,眼睛长时间局限在课堂内,也未能充分休息,缺少在自然光下的活动。为了增强学生们的体魄,控制近视率,不仅要开足体育课,还要保障正常的课间活动,让中小学生利用课间10分钟锻炼身体、愉悦心情。
课间不再“静悄悄”,让学生去室外自由活动,各地应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将文件规定落到实处。相关学校也要转变思维,尊重学生的健康成长规律,科学调整课时安排,可以适当延长课间活动时间,强化安全管理,尽量安排足够的活动场地,探索在室内、走廊也可以开展的课间活动,让课间充满活力。学生们在张弛有度的环境下学习,身心健康均能获得有益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