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峰
当诗歌越来越成为消费时代里人们精神可以随意丢失的“记忆”,它的基本使命是否还是为了探究心灵、解释存在?至少,在我的内心,是一直对诗歌心存这样的梦想的。
在近期阅读了株洲诗人晓虹(水柔)的新著《身体里的河流》以后,我更加相信,一个强调写作的存在性和精神寄托的诗人,无论当下的生活或世界是如何迷离,她的创作仍然犹如心灵里一种隐秘的念想,一种了解自身存在境遇的一条细小的管道,在书写中为我们坚持不懈地贡献着一种对现实“观照”的精神担当。
晓虹的作品与她的为人一样,蕙质、清澈、透明。她不是一个利益写作主义者,她的诗歌可以照见她的内心世界。诚如她在《身体里的河流》里这样说:如同河流对我的供养/我也要将骨子里的血液/良善 传承下去/即使有一天/生命停止了运动/身体里的河流/依然会焕发出 无限光芒。透过她“骨子里的血液”,你看到的是我们不可放弃的“良善”。这种良善,如同一抹精神之光,贯穿着岁月的河流、生命的河流。
晓虹的诗歌可以随时拿起来读,也可以随时放下。我坚持认为:这样的诗歌必须是带有情境的。在《江南雨》中她说:“在你之前/早有人粉墨登场/我却只入了你的戏/你绿绿的爱/秉持着江南所有的特性/含蓄 温润 清新/恰如其分地/拿捏着分寸……”《江南雨》应该是诗人晓虹众多诗作中比较圆润、轻巧、成熟的一首作品,在她潺潺的诗意中,虽然有过“粉墨登场”的濡染,却不着一“雨”,尽显江南“雨”之妙意。她以平实、淡定的诗心,传递给读者的是没有华丽的辞藻或迷途般的结构,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印鉴着美的诗学和思想。
我对晓虹诗歌的整体印象是:她一直强调写作的存在性和精神寄托。记得几年前她创作的一首《每一块石头都是守护神》及其它此类的一些作品,当时我即被诗中非同寻常的诗的语象、意境和丰富的感性元素所吸引。我把她的这些作品归类为“精神原乡”,她的文字让我感到了一种充满质感的文字的存在力量。在《每一块石头都是守护神》中,晓虹一直把守着原生态的某种精神爱恋:“我想知道 这些石头里/是不是住着神灵/是不是藏着闪电和日月星辰。”有读者评价她的诗歌作品说:“现代诗空泛的太多,晓虹的文字例外,就像她的名字,于直白间透着深刻的哲理,耐人寻味。”
在多年的创作情绪当中,晓虹与诗之间一直保持有某种暗合,这种暗合在于,她与诗或者在与诗发生的某种相关联的事物内,她是充满先知先觉的慧根的。她匍匐于诗的每一根血管,去探听生命与诗的本我。在这种大地纵横中,有一种本源的伊始便是“母亲的河流”。我以为,对于写诗而言,每一个人都需要找到“生命之源”,这是诗歌创造需要寻找的轴心点。
晓虹每一首诗歌结构并不复杂,但是,作者皆能以无限开阖跳跃的思维、灵动的语言,将众多自然界、生命中常见的物象串缀在一起,看似是杂乱的毫无关联的拼凑,实则是由浅入深地导出了一个脉络清晰的生命至爱的图景。“此时 她在悄悄比较着/一根发丝/和一根睫毛的味道 /而它们正相拥着/在她的花瓣上/跳着华尔兹”(《四叶草的消息》),作者以童话般的语言,曼妙无比的诗歌意象,佐以女性细腻而柔和的笔调,歌颂爱情的美好。一种浪漫情怀和深沉感喟在脑海中弥漫隐现,时时可以触动我们俗世的心灵。
诗人晓虹善于在平凡而平静的时间背后思考生活,她在大量的写生活、写自然、写心语,在短小的诗歌篇幅中,其洗练的语言透视出缜密的思想以及圆融的文字机巧,显示出别样的创作生机与精神活力。
(《身体里的河流》 晓虹著 团结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