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6月0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万军民大会战:“三线精神”光耀湖湘

  1976年,凤滩水电站大坝施工场景。

  (资料图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曹娴

  当国产大飞机C919一飞冲天,坐落于长沙的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起落架”)为这只“铁鸟”打造了一副坚固的“大脚”。

  中航起落架的前身是从武陵山区走出来的3028厂。3028厂,也叫湘陵机械厂。这样的数字代号,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显得神秘而陌生,但这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的产物。

  回首激情燃烧的岁月,百万军民会战湖南三线建设,留下怎样的“三线精神”,又给湖南带来了哪些变化?

  走进大山——

  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在湖南经济建设史上是空前的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为应对可能突然发生的外来侵略战争,改善生产力布局,1964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加强三线建设,调整国防工业战略布局,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建设后方基地。

  何为三线?根据全国各区域战略位置的不同,沿海、边疆地区划为一线,四川、云南、贵州、青海、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划为三线,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为二线。

  湖南西部地区被列入西南大三线建设范围,包括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邵阳、娄底、张家界、常德、益阳6市在内的43个县市区,总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左右。

  1965年2月,湖南省国防战备领导小组成立,主要职责是组织三线建设。中南传动机械厂、长江动力机械厂、湘中机械厂等19个大中型项目相继破土动工。

  1969年开始,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湖南把加速三线建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来抓。凤滩水电站、金竹山火电厂、湘西仪表厂、湘澧盐矿等35个大中型项目上马。

  在时代的感召下,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纷纷打起背包,告别家人,跋山涉水,来到湖南西部的深山峡谷,投身三线建设。

  1970年,21岁的谢石在家乡新邵县当赤脚医生,听闻消息后,与百万民工一道奔赴湘黔铁路、枝柳铁路建设工地。谢石记得,当时是秋季,大家脚穿草鞋,肩挑行李,徒步行军。他和同伴们步行10天,走了350多公里路,一路翻山过河来到怀化芷江县城。

  “当时号称‘百万大军战湘黔’,工地上每天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口号震天。民兵们肩挑手挖,一行行扁担队伍穿梭奔跑,没人喊苦喊累。当年那种自觉和干劲,现在几乎不敢相信。”谢石回忆。

  1972年6月,湘黔铁路全线扫尾。谢石与最后一批施工者一道,坐上火车,沿着自己修建的铁路,穿山出谷,呼啸回家。

  资料记载,湖南三线建设项目总数达71个,计划总投资约45亿元。当时从外省调入10余万人的建设大军,全省各地抽调的100多万民工和一大批干部,汇聚湘西地区参加三线建设“会战”,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在湖南经济建设史上是空前的。

  大部分三线建设项目进山很深,路不通,水不通,更谈不上通电,建设难度之大难以描述。这群建设者、创业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冲锋在前,建成一大批重要基础设施、工矿企业等,改变了湖南西部地区闭塞落后的状况,推动了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湘黔铁路、枝柳铁路湖南段建成通车,使湖南交通发生了根本改变,一批新型工业城市如怀化、冷水江、娄底、邵阳等拔地而起。”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子纲说。

  走出大山——

  经历“阵痛”与洗礼后“浴火重生”

  1978年,23岁的叶宪民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当时还属于湘西州(今为张家界市)的3028厂。

  3028厂当时主要生产战斗机起落架。学机械加工专业的叶宪民,在大山里一待就是22年,从一名工艺装备设计员成长为3028厂的副厂长。身为“城里人”,叶宪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于离家太远,在当地通火车之前,每次回长沙望城老家,总是前一天出发,第二天才能到。

  “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那里,能够为我们国家的航空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很值得!”叶宪民在接受采访时充满感情地说。2000年春节,3028厂搬迁到长沙望城经济开发区,后来更名为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内唯一起落架系统专业化供应商。

  3028厂的变迁是湖南三线建设的一个缩影。三线建设期间,湖南建成兵器、航空、电子、核工业、航天等军工项目35个,以及一大批民用基础工业、军民合用以及为农业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项目,奠定了湖南门类较全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湖南成为全国国防工业基地之一,工业整体实力增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防工业从临战状态转入和平建设轨道,既为军队服务,又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湖南三线企业走出大山,经历调整、搬迁的“阵痛”。

  据记载,1983年以来,湖南省先后有38家三线军工企业从湘中、湘南、湘西的崇山峻岭中搬出,迁往大中城市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军转民”二次创业,由“军品第一”转向“军民结合”。

  积极开发民品,求生存谋发展。湘华机械厂转向生产松鹤牌男女系列轻便自行车,1980年至1988年共生产各种自行车161万辆;白云家用电器总厂(861厂)生产的白云牌双门双温电冰箱,曾畅销28个省市区,并打入港澳市场。

  转换发展战略,有的同地方企业横向联合,有的“转”出一批股份制企业。如华南光电仪器厂在上世纪90年代分别与香港、美国的企业合资办公司,生产微型摄像机、微型检索机等高科技产品,为军工企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经受住市场洗礼,三线企业“浴火重生”。据省相关部门统计,到2005年调整搬迁扫尾,湖南军工开发生产民品达30个大类600多项,增加了经济效益,有效满足了社会需求。38家“进城”企业整体扭亏为盈,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比搬迁前增长了24倍。

  进入新时代,传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曾经的三线企业闯出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2003年,中联重科与浦沅两个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实现并购重组。浦沅工程机械厂正是1968年由上海迁往常德的三线企业。建厂初期,克服设备不齐、资金不足等困难,仅用两个月便生产出第一批产品。

  希望的“火种”早已在峥嵘岁月中悄悄点燃。2021年5月17日,中联重科塔机智能工厂在常德全线投产,全球最大风电塔机同时下线,推动“湖南制造”又一次站上“智”高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