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士无双,精神永存。袁隆平院士曾是他们的师长、同事、朋友,一同经历的往事与点滴,在回忆中有泪水,有感动,也有新的力量生成。
对袁老最好的纪念方式,便是继承遗志接续前行。几篇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缅怀文章,本报特别摘登,表达我们的不尽思念,也告慰袁隆平院士在天之灵。
(本版稿件整理: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周阳乐 张尚武 唐亚新 陈昂昂)
袁隆平,让世界越来越美好
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 谭仲池
就在此刻,我仍然感觉袁隆平没有离去。
为让全国人民的饭碗盛满晶莹的米粒、人类告别饥饿,袁隆平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直到他病重住院,没有一刻停息,不管风霜酷暑,一直在广阔的田野耕耘;总是夜以继日,在科研室里求证。他忘记了自己,心中只有种子、稻穗、田野和祖国人民的期望。他实在太累了,真的需要停下来休息。
我认识袁隆平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我在当时的浏阳县工作。浏阳的镇头、葛家两地都是杂交水稻的制种基地,袁隆平常来指导。每次见到他,他都是一身汗、两脚泥,笑哈哈地站在田埂上和我交谈。从那时开始,我对袁隆平就深怀敬仰,对杂交水稻也产生了感情。后来我到长沙市工作,我们接触更加频繁,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更多。在我心中,他就是一个富有梦想和高尚精神境界,坦荡豁达、智慧幽默、淡泊乐观、负重前行的探索者、拓荒者。他那奉献精神、家国情怀、奋斗毅力、丰富情感筑成的真善美的精神高塔,始终放射着熠熠光辉。正是因为这一切,2007年11月,我离开长沙市市长岗位后,就想给他写一个电影剧本。我要用电影艺术来呈现他“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挑战人类饥饿、让世界越来越美好”的生命价值追求与人格魅力。
没想到,我找他谈这个想法时,他感到十分为难,诚恳地对我说,杂交水稻研究历经漫长的探索过程,得到了从中央到省市县乃至乡镇村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还有他的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如果突出写自己,他觉得很不安。我理解他内心的想法,他绝对不是一个看重功名的人。可是,我已经下定决心,还给当时的省委书记张春贤写了信,表示要做这件事。过了一段时间,我和他一起在政协开会,我又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没有想到,这次他答应了我。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我们彼此有上十次的贴心交谈。袁隆平不仅向我倾吐了他心中的一切,包括杂交水稻研究探索中的艰难曲折、欣喜、失望乃至痛苦、颠簸,还有他的家庭背景、爱情和爱好兴趣,其中很多动人的故事和细节,让我感动流泪。
电影中,在饥饿的年代下农村帮助农民度饥荒,用床单涂墨当遮光布,精心育苗,遭受毁苗的打击,以及面对科研资金被撤销、父亲逝世等细节都是他亲口讲述的,光凭想象是不可能想出来的。我在2008年7月22日给袁隆平的回信中写道:“电影《袁隆平》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得到您的热情指导、帮助、支持,尤其是对剧本的创作修改,您多次审阅、悉心指导,特别是对第七稿,还逐段地做了文字上的具体批阅修改和强调,这些都令我感动和受到鼓舞。您的这些意见,我多次组织主创人员讨论采纳。为了把电影《袁隆平》拍摄好,能达到您满意、观众认可、党和政府肯定的艺术创作目的,希望您在继续悉心指导的同时,对剧中的有关杂交水稻的科学表述方面,更具体地把关。总之,电影《袁隆平》的创作拍摄,从我个人来认识,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电影创作问题,而是一个对于宣传推广杂交水稻和确认它在世界的贡献和影响的重要使命……夏日酷热,请你千万珍重!”
我之所以要引用这段话,是因为袁隆平已经成了我的知己和老师,他的善良、真诚、正直与坚韧、辛劳与忘我,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崇尚的光辉形象和人生导师。我们的时代需要袁隆平,有了袁隆平,世界就会美好。
《生命科学史》的作者〔美〕洛伊斯·玛格纳在书中说:“种子中蕴含着的生命现象既神奇而又富于象征意义。”袁隆平自己就是一粒神奇而极富生命意义的种子。他所有的爱、才华、奉献、付出和创造的人间奇迹,都是属于祖国和全人类。他的梦想、精神追求和情感芬芳结出的果实都放射出灵魂和生命的光芒!
袁隆平,我们等待你归来!
河流,田野,森林在等待!
清风,雨水,云彩在等待!
幼儿园的花朵,村路上的小草都在等待!
他在我们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
湖南省委统战部一级巡视员 胡东风
没想到袁隆平院士就这么突然离去了!接到院士逝世的消息,我感到悲痛万分,潸然泪下。
作为无党派代表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一直是我们统一战线的好朋友、好同志,也是本领域工作的一面旗帜,与我们有着很深的交往和情谊。
近些年,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黄兰香每年都会带领我们去看望袁隆平院士。他很睿智,也很风趣幽默。
记得去年,我们看望袁院士时,他打趣地讲:“医院的同志前几天来为我做体检,他们想看看我有没有‘糊涂’,就出了一道数学题,问我18加98等于多少?我随口就答出来了,证明我脑子还是好使的。”
“我是一名无党派人士,但我的心深深地向着中国共产党。”袁院士常说,自己是“跨世纪”之人,经历过旧中国的苦难,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他以自己近一个世纪的切身经历感言,永远热爱党、永远崇拜党,要成为一名称职的科技工作者、合格的知识分子,一定要与党同心,始终跟党走,始终对祖国、对人民充满深深的爱。
去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正在三亚开展科研攻关的袁院士听闻后,当即通过工作人员向省红十字会捐款10万元,并请他们转交湖北抗疫一线。在他的带动下,全省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纷纷捐款捐物,积极投身抗击疫情之中。
袁隆平院士还是我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第二届、三届理事会会长。对此,他倾注了大量心力。多年来,联谊会不断加强同党外知识分子的密切联系,聚集和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并支持协助他们投身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8年5月,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举行换届大会,选举出第四届理事会班子成员。当时,袁院士已近90岁高龄,腿脚不便,身体状况欠佳。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专门向他汇报了有关工作,希望他能安心保重身体。但袁院士却坚决提出要到现场。他说:“我要把‘接力棒’传下去。虽然不当会长,但我还是一名无党派人士,是党外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最终,袁院士克服困难,如期出席大会,并在现场激情演讲。他勉励年青一代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要像优良种子一样健康成长,与祖国同频共振,把根深深扎在祖国大地上,把情紧紧融入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中。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袁隆平院士虽与世长辞,但他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种下了一粒“种子”,一粒散发着光辉、铭刻着永恒的“种子”。我坚信,广大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一定会持续深入地向他学习,脚踏实地把责任和担当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为民族种业崛起接续奋斗
中信农业总经理、隆平高科董事长 毛长青
敬爱的袁隆平老师与世长辞,举世同悲。
作为隆平高科的主要创始发起人之一,袁老师始终关心公司的发展。他的亲切与教诲,温暖着公司员工的心灵;他的精神和力量,一直激励着大家前行。
我第一次拜见袁老师,正值中信集团携手隆平高科之时。他满含激情地和我讲他的两个梦想。
我向袁老师报告说,“禾下乘凉梦”还得靠您打头阵,其他育种团队跟上;“覆盖全球梦”是隆平高科的责任,我们来帮您实现。袁老师说,对,隆平高科一定要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球去。
往事历历在目,不禁无限感慨: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让天下苍生远离饥饿,这是袁老师的初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袁老师一生的成就。
“共和国勋章”、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世界粮食奖、沃尔夫农业奖……袁老师一生荣誉成就数不胜数。他总是把荣誉变成提高育种目标的动力,总是把奖金投入到新的科研中,去实现稻田里的一个又一个产量新目标。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大地也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从1976年231公斤、1984年358公斤、1998年424公斤,到2018年1152.3公斤,再到2020年双季稻亩产超1500公斤,袁老师不断创造杂交水稻单产的奇迹。
与成就相比,袁老师的精神更加值得我们景仰、学习和传承。
在品种选育上,袁老师不断为自己制定新的挑战目标、不断攀登高峰。他坚持下田,几十年如一日。袁老师的一生也是朴素的一生,他对金钱几乎没有多少概念。他总说,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你也花不了。绝大多数时候,袁老师都衣着朴素,衬衣几乎都在100元以内,而且一买就是很多件,还经常送给身边的人穿。
袁老师一生中最为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自己选育的品种创造出产量新高。袁老师多次向我提到饥饿的痛苦记忆,多次提到中国粮食还需要不断提高产量才能保障粮食安全。他始终心系天下苍生,胸怀世界人民。
我们纪念袁老师,就是要传承他的精神,即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心系人民的造福精神,继承他的遗志,接续他的奋斗,为推动民族种业崛起、为打赢种业翻身仗而砥砺前行。
我的良师益友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 青先国
惊悉巨星陨落,我悲痛万分。回忆在袁院士身边工作服务的几年,倍感伟人功德无量。
因工作关系,早在1982年我就认识了袁院士,当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当时的省农业厅,被安排在当时的澧县车溪公社牌楼大队蹲点推广杂交水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成立大会在澧县召开,袁院士是副组长,专家组考察了我们办的杂交水稻示范样板,并肯定了我们的工作。在袁院士的指导下,湘北地区的10个县杂交晚稻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到1984年突破了洞庭湖区被视为种植杂交稻的“禁区”。
1986年,袁院士提出双季杂交稻亩产过吨粮,我又被省农业厅派到衡东县挂职办点,按照他制定的技术路线,加大了湘中湘南杂交早稻配杂交晚稻“双杂”种植模式和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力度。衡东、醴陵、湘潭等县实现了成建制亩产过吨粮,株洲市成为我国第一个亩产吨粮的地级市,为湖南乃至全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
2005年,我被调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当袁院士的助手,经常得到他的教诲和帮助,他是我的良师益友。
袁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成就斐然。2007年7月24日,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领导、部委负责同志及中央机关、科技工作者代表近800人聆听了报告会。袁院士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两个梦想,赢得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
袁院士发明的杂交水稻“改变了世界”,为人类战胜饥饿,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袁院士在攻克难关中,表现出坚韧不拔、团结协作、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袁院士心中有爱、淡泊名利、自由率性、乐观生活、可敬可爱。
他言传身教,凡事亲力亲为。2008年他组织我们积极申报“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杂交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时,亲自修改报告,带领我们上北京向有关部委汇报,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批准,为杂交水稻创新搭建了更高的发展平台。
袁院士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杰出的战略家。他把水稻高产作为永恒主题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优质高效,在育种战略上确立了高产、优质相统一的双重目标,促进了杂交水稻产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稻农收入水平。他针对我国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情况,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三一工程”“第三代杂交水稻创新工程”“海水稻拓荒工程”。他在耄耋之年,还时刻想着国家大计,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我们树立了光荣榜样。他的精神永留青史。
继承袁老遗志,端牢中国饭碗
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 柏连阳
这些天我的心情一直很沉痛,不想也不能接受袁隆平院士已经离开了我们的事实。他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从未离散。但人总要往前看、往前走,悲痛过后应该是奋起,最好的缅怀方式就是继承袁老遗志,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一定把中国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长期以来,袁隆平院士怀揣“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矢志不渝践行“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精神,带领创新团队在水稻王国里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不断突破、勇攀高峰,从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再到第三代杂交水稻、耐盐碱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光辉典范。袁隆平的名字,已写入辽阔大地,印在百姓心中。“袁隆平星”也在太空闪烁,光耀九州。袁隆平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杂交水稻育种是一个很伟大的事业,要继续抓好”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指示精神。袁隆平院士逝世后,习近平总书记委托省委书记许达哲专程看望了袁隆平院士的家属,表达了对袁隆平院士的深切悼念和对其家属的亲切问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我们要继承袁老“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遗志,牢记强农兴农使命,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实现“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继续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新的力量,为世界粮食安全彰显中国担当!
国士无双,袁老千古!继承遗志,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隆恩如海 平德如山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研究员 李必湖
5月22日中午,我在家中惊闻袁隆平老师在长沙逝世,泪如泉涌,心如刀割。与袁老师几十年栉风沐雨、患难与共研究杂交水稻的历历往事,一一浮现脑海。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粮食产出仍然难以满足老百姓的温饱。袁隆平老师曾精辟地总结老百姓对吃饭的体会:“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没有饭吃,哪里还有力气干活,男子汉变成汉子难”。袁老师立下“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宏愿,把自己一辈子的心血和精力倾注给了杂交水稻事业。
袁隆平老师对我隆恩如海。1964年,我考进安江农校,学习农作专业,有幸成为袁隆平老师的弟子,听说袁老师正在开展能够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产量的研究,我强烈要求加入袁老师的科研工作。1966年毕业后,我和尹华奇同学作为袁老师的助手留校工作。
在袁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有幸追寻袁老师的科研道路,把杂交水稻研究作为我一生不懈奋斗的事业。袁隆平老师爱生如子,在工作中,他为我们倾囊相授水稻遗传育种知识和技术,在生活上,他常常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接济我和尹华奇。我俩的英语基础较差,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坚持给我们补习英语。工作学习之余,袁老师还给我们讲做人做事的道理。
袁隆平老师对我大德如山。从毕业开始,我跟随袁老师矢志投身杂交水稻研究,经历了无数干扰和科研难关。1968年,袁老师带领我们对仅有的5株秧苗精心培育,终于获得了3株雄性不育株,为杂交水稻后续研究保留了极其珍贵的种质基因。经过多年研究,袁老师提出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设想,但苦于找不到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三系配套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1970年11月袁老师去北京拜访中国农科院鲍文奎研究员,临行前,他要我和尹华奇在海南三亚的南红农场附近寻找天然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株。功夫不负有心人,11月23日,我在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的带领下,在附近铁路涵洞边的沼泽里发现一蔸雄花败育野生稻。袁老师得到消息后,连夜赶回三亚。看到这蔸野生稻,袁老师特别高兴,连连说:“高级!高级!高级!”,并当即把这蔸野生稻命名为“野败”,这意味着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和大面积推广终于看到了曙光。
师恩难忘,师德永馨。继承并发扬袁隆平老师“胸怀祖国,一心为民,永攀高峰,执着追求,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的精神,应当成为我们对他老人家最好的纪念。
传承就是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 邓华凤
5月22日,恩师袁隆平先生仙逝。他生前最后两天,我守护在床前一步也不愿意离开,不舍、难忍的悲痛一直在持续。我跟随恩师从事杂交水稻工作已经37年,今天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伫立灵前,泪流满面,桩桩往事萦绕心头,恩师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作为袁老师的学生和助手,他对我恩重如山。作为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的带头人之一,我从恩师身上学到很多,例如奉献、创新、务实、协助、爱国精神等,这些都使我受益终身。其中,恩师的创新精神对我影响最深,带给我许多有益的改变。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是袁老师创新精神的有力注脚。
1984年,我从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毕业,幸运地加入了袁老师在安江农校的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当时,袁老师的工作重心还在安江农校,一般每月回来一次,一回来就会到田里指导我们,根据实验进展情况,结合学科发展方向,给我们上课。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他系统讲解了当时杂交水稻的两个重要发现,即:湖北光敏核不育基因,以及广亲和材料的发现及重要意义。那时,我还只是一个中专生。没有材料、没有经验,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我要选择什么研究方向,是研究三系法还是两系法?我当时想:反正都是一点基础都没有,倒不如选择难度更大、创新性更强的两系法。正是袁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影响和改变了我的一生。
在袁老师心目中,科研创新无止境。三系法研究成功了,又再向两系法进军。这时,有人劝他:“袁老师,您已经是著名科学家,功成名就,万一搞砸了,岂不败坏了您的名声?”他坦然答道:“搞科研就像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在袁老师的书房里,挂着一首他自题的小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这正是袁老师创新精神的写照,也是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的原因所在。
大师千古,国士无双。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我想,恩师的精神会永传世人,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攀登高峰、攻克难关。今天,送别恩师最后一程,传承您的精神就是最好的缅怀和纪念。吾辈当自强,恩师一路走好!向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