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5月2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湘西州品非遗大餐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交流会现场速写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向莉君 李寒露 莫成

  5月20日,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参加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交流会的与会人员,来到吉首市矮寨镇、乾州古城及湘西高新区,实地考察国家级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品非遗大餐。

  上午8时多,云遮雾绕的矮寨坡头美如仙境,矮寨大桥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与大桥遥遥相望的问天台、流沙瀑布以及桥下的德夯苗寨,隐匿在云雾中,等待游客用惊叹声来揭开神秘面纱。

  矮寨坡头茶峒岸,“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的大红字伫立在山腰。还未到达茶峒岸的坪场,就已听到热闹的锣鼓声。20多米高的刀梯上,9名苗家青年光着脚攀爬上刀梯,做出旋转、倒立等各种惊险动作,引得考察团成员不断惊呼拍照。

  看罢上刀梯,考察团跟着导游,径直来到矮寨大桥二层的苗族民俗博物馆内,苗绣、苗鼓、苗医等传统及创新产品,让考察团成员目不暇接,大家边看边询问制作材质和工艺。“苗族刺绣很精致,和现代生活结合,进行传承创新,非常棒!”来自青海藏族的考察团成员,随即买下苗族刺绣创意手提包。

  阳光洒下,矮寨大桥和德夯峡谷露出真容。热烈的锣鼓声从大桥下的矮寨小学传了上来。伴随着鼓点,考察团来到矮寨小学,考察湘西州“非遗进校园”开展情况。

  校园内,一栋栋独具民族特色的教学楼鳞次栉比。操场旁,学生制作的苗绣、泥塑、石雕等精美手工艺品,引得考察团成员仔细打量。“鼓动校园、鼓舞人生”“让民族走出大山、让优秀成为习惯”的标语,随处可见。操场上,该校四、五年级200多名学生正在练习苗鼓操。操场外,50多面苗鼓,环绕操场,身着苗族服饰的学生敲响苗鼓,欢迎远方来客。

  矮寨是苗鼓之乡,人们打小就习鼓玩鼓。2012年以来,该校深挖本地资源,确立以苗鼓为主线,苗歌、舞狮、锣钹、苗绣为辅线的训练目标,开展独具特色的各类民间项目。目前,学校已打造出一批技艺过硬的教师团队,组建了一支近300人的苗鼓队,编排《苗鼓神韵》等教材,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沿着峒河,考察团来到千年苗寨德夯村。唢呐、牛角号、锣鼓声交织成一片,喝过苗家阿妹递上的醇香“拦门酒”,进入德夯民族风情园,眼前展现的筒车、水辗、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脚楼,好一派田园风光。

  37张桌子叠在一起,高达15米以上。雄狮随着鼓点在武士逗引下,从最下面的桌子钻过去,再向上翻,一层一层从桌子中间往上爬,爬到最高点,完成转身、后倾、跳跃等一系列动作,精彩的“百狮会”热闹上演。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苗家人白天干活,农闲时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传承技艺。

  乾州古城万溶江畔,百余名身穿苗族服饰的苗家男女或站立河岸,或登上游船,吉首特有的丹青清明歌会正精彩上演。河两岸,挤满了听歌的观众;演员唱到动情处,河岸上的观众不禁齐声和起来。

  歌未唱罢,三开门前的坪场上,20余名苗家同胞,围着一面巨大的大红苗鼓,踩着鼓点表演打谷子、收棉花、刺绣等日常劳作场景。考察团成员一边看,一边挥动胳膊跟着跳起来。

  听欢了,跳乐了,考察团走进湘西州非遗馆,感受原生态的毛古斯戏剧、精巧复杂的土家织锦、溢彩流光的苗族银饰……倾听土家族、苗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