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蔚
3分钟解读一部电影、5分钟讲完一本名著……“注意力经济”竞争激烈的当下,一些浓缩式解读相当流行,而类似于“懒人包”式分享或知识消费链接,在流行文化中更受到热捧。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正在重构阅读格局,当经典文本被加工成看似唾手可得的“知识胶囊”,人们变得习惯于走求知捷径,寄希望于“懒人包”式的分享就可以让他们短时间内获得充足的知识给养,将阅读变得简单化与扁平化,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沉入书籍的深层次世界。这种浮光掠影、充满功利性的阅读方式,反而将人们带入了误区。
知识的获取,并不纯粹依靠被动接受,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细嚼慢咽”的思考与消化。短平快的信息传播形式,虽然看起来能够提高知识获取的速度与频率,但人们所得到的都是经过加工后的成品,没有经历亲自炒制的过程,是难以接触和掌握精髓的。所以,所谓的知识分享并不能真正代替深度阅读,如果沉浸于虚假的舒适圈、培养了思维惰性,那么所带来的后果将会是负面的。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因为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就在于一代又一代人能够醉心于经典的世界中,不断挖掘和阐释新的内涵,不断为经典注入生机与活力。如果一味贪快求全,不舍得花费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就难以剥开经典的外壳,从而触及深层次的智慧与力量。
“读屏”的优势固然不容否定。它加快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增强了人们阅读的兴趣和便利性。“读屏”与纸质阅读应当互补,而不是厚此薄彼、以此代彼的关系。有的人满足于“读屏”所带来的丰富体验,就把纸质书籍完全抛之脑后,难以安心进行系统的、深入的阅读和学习,形成了不求甚解的不好习惯。
真正要从阅读中有所收获、有所启迪,一定要从纸香墨香中去感悟书籍中蕴藏的深邃内涵和思想要义,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提高思想境界和知识水平。这才是阅读应有的目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