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湘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5月14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敬读明清
——一个爆文作者的转变

  编者按

  在以“流量”和“快”取胜的时代,部分爆文的生命力如烟花转瞬即逝。可幸的是,小部分写作者已清醒认识到,真正能留下来的作品仍是耐得住冷月孤灯,精耕细作而成。无论何时,我们都需保持对文字的敬畏,对读者的敬畏。

  向敬之

  产出十万+、百万+的爆文

  新媒体出现并迅猛发展,带动了社会生活巨变。它既为许多优质作者提供了有一定收入保障的发表平台,也导致了一大批浅薄的、低级的拼凑、抄袭、剽窃内容无限制地产出。可以说,人人制造内容的时代,利弊各异,良莠杂陈。

  我曾在出版、新闻行业做过十多年编辑,业余写作书评,长期在《光明日报》《新京报》《新民周刊》等媒体发表社科、历史类书评。

  书评属于小众读物,专业书评的受众更少。为顺应流量时代的阅读趋势,我不断求变,在文风上改良,由大段长句改成了多段短句。2012年,我一年内出了四本书评集,有意识地把心思放在系统阅读历史上。为了彻底改变,我从出版社跳入报社,学写简洁的新闻文风。由于不断强化文字训练,我在文风上很快适应了新媒体阅读。

  2016年,今日头条签我进入“千人万元计划”,定位为知名书评人,要求主发书评。我受几个写历史的朋友影响,将读书与读史结合起来,阅读量明显要强于过去,产出过一系列10万+、100万+的所谓爆文。

  拿通俗读史而言,新媒体提供的便利与红利,远远超过了十多年前天涯论坛活跃的时代。当年在天涯坚持、成长起来的作者,已然成了现在的名家好手。后来,我选择专攻明清史,还得感谢新媒体提供的机会。我辞职回家安心写作,迅速由从事传统媒体写作的书评人,转为明清史写作者和思考者。

  不为流量的历史写作者

  我一直在思考,今日在新媒体上爆棚的写手,又有多少内容具有真正的学术生命?结论是让人堪忧。正在此时,北京一位因书评与我结缘的媒体朋友,给我寄了一本中信出版社的《中国历史的教训》,约我写个评论。我对这样带评论性但读起来清爽的历史写作,有了浓厚的兴趣。

  我在岳麓书社待过四年。四年间,我的本职是担任《中华大典·艺术典》庞杂而枯燥的史料审读、古文编辑工作。期间,我耳濡目染老作家唐浩明先生的为人谦恭与深厚学养。唐老师把编辑当作人生职业,同时练成了一个著名的历史作家,写出了经典的曾国藩系列,对我影响很大。在工作上,我与他交集不多,但他无意间发现我写书评后,每每在报纸上看到我新发的稿子,总要鼓励一番,还让我安心做学问,不要去太在意外界的虚名。

  既然选择了做内容,就得深耕细作,而不能简单地为了流量。新媒体的订户受众,有精英读者,但最广大的还是普通读者。他们寻求的是碎片的通俗阅读,甚至希望是自己最为熟悉的内容,方便自己查漏指瑕。他们的参与,有助于转发,扩大流量。但我还是很清醒地意识到,既要考虑他们的阅读需求,也要把内容做出价值,不做跟风式的一锤子买卖。当初,唐浩明老师推出曾国藩小说,批评者众,然而他坚持下来,由小说,到全集,到评点,冷月孤灯,却成蔚然大观。

  有人建议我组建团队或者工作室,招聘一些大学生当写手,进行公司化的流水作业。我拒绝了,因为内容既是为读者而写,也是为自己而写。哪怕是被平台解约,没有了固定的收入养家糊口,我也得坚持走好内容为王这条路。

  因剧史不符而专攻明清史

  我开始寻找方向。需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性写作,才能使自己的阅读厚积薄发,精益求精。如何使自己的写作聚沙成塔,突破自新?我曾经考虑过做先秦史、做汉唐史,甚至考虑过做分裂状态中的南北朝与五代十国。

  机缘巧合,那年暑假妻儿回老家玩,我晚上在家无聊,搜索电视剧,搜到《朱元璋》《郑和下西洋》《太祖秘史》《孝庄秘史》之类。本想休息下,却来了兴致,同时翻读《明史》与《清史稿》《清史列传》,对照起来看,发现了一些出入。

  深读下去,我对明清历史有了新的认知,对照来看,各具特色。由此我开始大量收集、购买、阅读这方面的图书,有古人的,有今人的,有国人的,有海外的,有专著,有史料,系统地看了孟森、萧一山、蔡东藩、吴晗、郑天挺、王锺翰等前辈先贤的书。

  当然,既然要做这一方面的研究,关键在于掌握和理解第一手资料。明清实录、起居注、朱批、奏疏、档案、笔记、方志等,也就成为了我重点研读的内容。

  于是乎,我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写作。为了让自己深入进去,找好一个切入点,我选择明清之际至康熙朝,作为前期研究的主攻板块。

  对于写作方式,我采取结合大家熟悉的明清历史剧情节切入,既尊重历史剧属于文艺影视创作的事实,又坚持“小节不拘,大事不虚”的原则,对清史题材影视剧所涉及的历史大事件,进行了有理有据、有趣有料的生动解读。

  而解读,我采取细读的方式,抓住细节,透视背后,客观地讲史,有趣地爆料,富有鲜明的怀疑精神,融学术思辨于通俗解读之中,行文晓畅,理趣相生。

  慢慢地,我的转变,得到了圈内人和广大读者的认可。2017年,中国纪检监察报开辟历史周刊,主编邀我开专栏。我所写的一代廉吏于成龙的研究性系列文章,《新湘评论》全文转发,《中国人大》还在全国两会期间做了重点推荐。

  于细微处见历史的真妙

  我迅速、专注地研究明清史,试图用一种“历史书写”方式来讲明清王朝。我突破传统民族历史局限,探究明清社会秩序重建、吏治建设与社会发展。

  我书写的历史中,有朝堂之争,有宫廷探秘,有真伪辨析,有褒扬贬斥,正评反批,直击清史中最具戏剧性与转折性事件,追寻细节,解析历史中的隐秘,于细微处见历史的真妙。诚如三峡大学历史教授、北京大学明史博士胡丹先生所说,我所写的明清史,细腻,爆发着细节的力量。

  有了明确的主题方向,有了系统的内容积累,2018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分别推出了我的《细说康熙》《明史不忍细看》。清史名家阎崇年先生说:“《细说康熙:王朝纷争六十年》,将康熙朝的人物和事件,分作50多个专题,凭借长期积累,依据大量史料,运笔洒脱,文字灵动,娓娓道来,妙趣横生。本书有分析、有阐述,有褒扬、有贬斥,有见解、有深度,有细说、有评论,静心一读,获益匪浅。”经济学家朱克力说:“《明史不忍细看》以皇帝、权宦、奸佞及文臣武将的政治作为和君臣关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正评反批,不落窠臼,发人深省,重点论述了明朝日渐衰亡与辽东满洲迅速崛起,以及农民战争兴衰根源,重新评估了明清交替的社会秩序崩坏、断裂与重建的血色现实。”

  第二年,我的《清史不忍细读》出版,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向辉先生第一时间写了一个长篇书评,由新华社客户端发出后,一下午有了100多万的阅读量。

  最近,我又出版了清史四书:《大清定局》《明清破局》《康熙奇局》《雍正迷局》,近160万字,是反复打磨出来的。

  这套书,是由凤凰壹力策划、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实际策划人为译林出版社老社长、凤凰壹力董事长顾爱彬先生。这其中也有曲折的故事。

  《细说康熙》出版后,被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孙敏先生推荐给顾先生,由于种种原因,同译林出版社没有合作成功。但我没想到,退居二线的顾先生突然联系我,询问我那本书稿是否出手,这就有了后来这一套清史书稿交由大出版家顾爱彬操刀,最后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后话。

  与此同时,我另外三本明清史:《大明小史》《大清小史》《追寻清廉》(研究明清廉吏)已进入人民出版社编辑流程,社里安排中国人民大学清史博士、国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清史》责编詹夺女士做责编。

  从写作到编辑,我们都是认真的,但最终的好坏,在于读者的评判。毕竟我选择写作明清史,不是孤芳自赏,而是服务读者,因敬而读之写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