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5月09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蔡和森:“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蔡和森。(资料图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曾玉玺

  通讯员 龙良红 李浪

  青山掩映,绿影寻踪。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一栋砖木结构旧屋,静立在群山环绕间,名为“光甲堂”。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蔡和森、中国妇女运动先驱和卓越领导者蔡畅,曾在这里度过童年时光。

  “当年,蔡和森走出‘光甲堂’后,辗转长沙、法国蒙达尔纪等地求学,矢志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讲解员彭璐向游客讲述,“他在法国留学时,致信好友毛泽东,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1913年,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他结识了挚友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立下“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关系、不谈家庭琐事”,全心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

  1918年,蔡和森与毛泽东、何叔衡、萧子升、李维汉等人,在长沙成立新民学会,被誉为“建党先声”。那一年春,毛泽东与蔡和森沿洞庭湖到湘阴、岳阳、平江、浏阳等县,进行了半个多月的农村考察。

  这次考察中,农家出身的毛泽东与当过学徒的蔡和森,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农民的艰辛,逐步认识到农民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力量。1927年,蔡和森在一次演讲中明确提出:“现在革命发展,第一当注重的是农运问题:农运是整个革命根本问题……国民革命如不将此根本问题解决,证之历史,可断定不能成功。”

  1918年6月,23岁的蔡和森受新民学会委托,远赴北京联络赴法勤工俭学事宜。1920年,蔡和森和妹妹蔡畅、母亲葛健豪等辗转到达法国蒙达尔纪,稍后进入蒙达尼公学求学。这一时期,蔡和森“猛看猛译”马列著作,成为“极端马克思派”。蔡畅回忆那段岁月:“(蔡和森)穿着薄旧的衣服,坐在简陋的中学宿舍,顶着严重的哮喘宿疾,他翻着字典,顽强地反复掂量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分量。”

  这个看似文弱、身患哮喘的书生,灵魂里却蕴藏着“开天辟地”的革命伟力。蔡和森给挚友毛泽东的信中写道:“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做刀。1922年后,蔡和森先后主编团中央机关报《先驱》、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等报刊。他深感国内“有主义、有系统的出版物几未之见”,主编《向导》时,表明“《向导》是统一我党的思想工具”,“而且作了组织的工具”;“发行这报的纲领完全是根据第二次大会的政治宣言,口号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实行民主革命”;“本报所发表的主张,是有数千同志依着进行的”……主编《向导》3年中,蔡和森克服政治压迫、经济短缺及自身哮喘重疾等艰难困苦,出版《向导》150期(约占全部周刊201期的四分之三);撰写政论时评160多篇,仅次于时任总书记的陈独秀。

  双峰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罗兴湖,自其父罗绍志开始,一家三代人研究蔡和森。他说:“蔡和森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向导》周报作为最早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凝聚着蔡和森等革命先辈对中国革命的杰出贡献。”

  1931年,蔡和森赴香港指导中共广东省委的工作。当年6月10日,蔡和森不顾会场人员复杂和危险,坚持参加香港海员工会举行的群众大会,遭叛徒出卖被捕,最终牺牲在广州军政监狱,终年36岁。毛泽东评价他:“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