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江华瑶族自治县坚持补齐短板弱项与突出产业扶贫“两手抓”,在改善瑶民生活条件的同时,探索形成了“规模企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村、农业产业建基地、旅游产业谋全域”的产业脱贫模式。2016年以来,1万余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2.8万余名水库移民实现楼上居家、楼下就业,8.5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和就业稳定脱贫。“老、少、边、穷、库”,成为人们对江华的旧记忆,全县面貌焕然一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柳英
通讯员 张恒 杨丁香 雷永
透过云层,俯瞰南岭北麓,峰峦叠嶂,河谷幽深。这里是中国瑶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江华瑶族自治县。
起伏的地势,蜿蜒的山道,匮乏的资源,给瑶山的人们生产生活设下了天然的阻碍。2014年,江华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3136人,贫困发生率24.1%,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精准扶贫战役打响后,江华闻令而动,尽锐出战,攻坚克难,打造出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江华模式”。
2018年,江华实现整县脱贫摘帽。今年2月25日,江华瑶族自治县委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村民变工人:1.3万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
细雨纷纷,江华大圩镇崇江小区安置点一间扶贫车间里,瑶妹邓晨梅安静地坐在自己的操作台前,眼神专注。扎带子、绕线圈,把转子固定在定子上,一个马达核心部件完成了。这样的部件,她一天要组装1000多个,能挣100多元。
2019年前,邓晨梅一家居住在海拔800多米的东冲河村。山上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老人在家砍竹子、种红薯,全家生计主要靠她外出打工维持,一直无法脱贫。
2019年,东冲河村116户481人全部易地搬迁到崇江小区安置点,邓晨梅一家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为了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江华在安置房一楼的架空层,配套建设标准厂房,引进18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开设扶贫车间,让居民楼上住家、楼下就业。
“离家很近,走路几分钟就到,方便照顾老人孩子。我跟丈夫一起来上班,一年收入有6万多元,太好了。”邓晨梅说。
改善居住条件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的贫困瑶族群众长久的心愿,也是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脱贫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从2013年开始,江华在全省率先启动易地扶贫搬迁,结合水库移民安置,因势利导,在全县设置了5个水库移民安置点和易地扶贫安置点。2017年以来,2.8万余名水库移民和1万余名易地搬迁群众陆续住进新家。
近年来,江华加大扶贫车间建设力度,数量已有486个,吸纳和带动1.3万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户主要收入来源为务工收入的有24972户,占脱贫户总数88.72%,比全省平均值高9个百分点。
荒山变“金山”:贫困村挖断穷根
江华白芒营镇社湾村,群山环抱,橘海连绵。70岁的脱贫村民杨美容身披雨衣,在橘林内穿梭忙碌。“雨天也要认真做事。要不是村里引进柑橘产业,让我们有事做、有收入,我家不可能这么快脱贫。”杨美容说,她家20亩土地已全部流转,每年有租金5000元;她和老伴在基地务工,一年工资有4万多元。
以前,当地村民没技术,产品缺销路,种植的果林低产低收。2014年,政府引进富隆果业公司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村里以红山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两年流转土地5400多亩,建成柑橘种植基地。村集体以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入股,村民以土地入股,每年光土地租金收入就达135万元。村党支部还牵头成立劳务公司,解决了400多人就业。
村民周勇自豪地说,现在种柑橘的效益跟以前大不相同,江华沃柑已成为村民的“脱贫果”,昔日荒山变成“金山”。
富隆果业负责人林家勋介绍,3年内,要在江华打造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万亩柑橘产业园,年产值达2亿元,年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临时用工1.5万个。还计划新建一个水果综合深加工厂,提升江华水果品质。
“要走稳发展路,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巩固成效不返贫!”永州市委常委、江华瑶族自治县委书记罗建华说。
要确保贫困村脱贫不返贫,发展产业是关键。江华因地制宜引进和培育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390多家,流转土地25万余亩,发展优质水果、食用菌、茶叶、生猪4大扶贫产业,建成农业基地183个,形成了6万亩茶叶、15万亩水果、7000万袋食用菌等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2万贫困户稳定增收,帮助7246个50岁以上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近年来,江华还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高质量园区平台。江华高新区引进规模工业企业116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以电机为特色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规模工业总产值达197亿元,在全省139个省级以上园区综合评价中排第19位,湘南排名第一。产业建设擦亮脱贫成色,3749名青壮年贫困劳动力在高新区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4.2万元以上,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瑶乡变“网红”:一年吸引游客600余万人次来打卡
周末傍晚时分,走进江华最大的移民安置点——水口新镇,一栋栋瑶家吊脚楼、江南徽派小院错落有致,灯火辉煌,瑶歌阵阵,很多游客在忙着拍照。
水口新镇位于涔天河流域中心区位,有12775名库区移民和2117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这里居住。
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在规划安置点时,便谋划旅游产业,依托浓郁的瑶族文化,着力打造“中国爱情小镇”。近年来,以国家3A级景区瑶都水街为龙头,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省特色旅游名村宝镜古村,以及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秦岩、桐冲口、香草源等,共同形成江华旅游矩阵,并与古瑶部落花海和涔天河水上乐园共同构建“水口半小时旅游集群圈”,成为湘桂粤旅游发展新的亮点,一年吸引游客600余万人次来江华“打卡”。
昔日瑶山成了网红景点,移居于此的贫困群众不再靠卖树买粮过日子,而是吃上了“旅游饭”。
在七星水街的入口,有一家店铺的招牌特别打眼——“瑶家钩织第一坊”。“我是水街第一个入驻的商户。”41岁的脱贫户余小娟介绍自家店子时十分自豪。她曾外出务工13年,2019年在水街租下一间铺面,展卖自制的瑶家钩织工艺品,9个月就赚了20多万元,还带动20多名“宝妈”人均月增收2000元。
江华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按照“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模式,探索和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全县20个贫困村列入了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去年以来,有1700余户6000多名贫困群众通过旅游扶贫实现增收。
近年来,江华还进一步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自2012年起,该县每年举办大规模的瑶族盘王旅游节民间艺术大巡游,现已发展成为永州市旅游节庆文化品牌,去年节庆期间实现旅游相关收入近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