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茶陵县举全县之力、尽非常之责、用非常之策,发展扶贫产业,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实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戴鹏
通讯员 阳童 陈启浪 林则梁
作为革命老区、罗霄山脉片区重点扶贫县,“千年茶乡”茶陵县是长株潭地区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2018年8月6日,茶陵县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底,全县17343户64656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实现稳定脱贫,6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
数据无言,诉说着山乡巨变;时间为证,见证着茶陵脱贫之路。在决胜脱贫攻坚、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茶陵人跑出了令人惊叹的加速度。
产业扶贫精准拔“穷根”
4月16日,正值春耕时节,茶陵县腰潞镇潞理村香芋基地里,村民们忙着除草、施肥。“这可是我们村致富的‘宝贝’。”村民说,看着一棵棵香芋幼苗长势良好,大家干劲十足。
2016年,潞理村成立潞理西华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里70多户贫困户成为股东。该合作社以“集体+农户+贫困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培育1100亩香芋、300亩烤烟、30亩养鱼产业基地。
如今,西华种养合作社不仅解决当地400余个劳动力就业问题,还累计为贫困户分红32万元,并将香芋产业覆盖4个乡镇8个村,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潞理村是茶陵县推进产业扶贫的缩影。近年来,该县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社会参与”机制,运用“大统筹、大整合、大倾斜”大扶贫思路,精准实施脱贫攻坚项目,激活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位于茶陵县界首镇东部的白沙村,过去受自然条件约束,经济落后,发展缓慢。
“产业选对头,脱贫有奔头。扶贫政策给力,关键是找对路子、找准产业。”驻白沙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罗田喜说,经过反复论证,决定把种植食用菌作为发展扶贫产业的突破口。
白沙村建起了食用菌产业园,引入龙头企业嘉鑫种植公司,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基地统一建棚、品种、制袋、技术、品牌、销售,分户栽培管理。
如今,白沙村产业脱贫路越走越宽。除了食用菌产业,村里还建设100千瓦光伏发电站,支持能人养殖黄牛,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去年,该村产出干黑木耳近万斤,收入36万元,带动村里100户437人脱贫增收。
茶陵县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旅游休闲业,打造“一叶两茶”、南竹加工、特色水果、时鲜蔬菜种植和黄牛、生猪养殖8大基地,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带动贫困户16915户61264人实现人均年增收1558元。45个贫困村自建光伏电站、23个贫困村向外地委托代建光伏电站,光伏发电年结算电费651万元,受益贫困对象810户2835人。
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但对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贫困群众来说,易地扶贫搬迁就成了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
4月16日,记者走进茶陵县枣市镇管塘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新房,一条条平整的巷道,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年35岁的沈坤,曾住在洒水村的群山中。那里层峦叠嶂,道路崎岖,一家四口住在土坯危房中,生活艰难。去年底,沈坤一家入住枣市镇管塘集中安置点,成为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受益者。
“县里不但给我分了一套房,还介绍我到产业园务工。以前遥不可及的小康生活,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落实,很快变成了现实!”沈坤告诉记者,安置房标准为人均25平方米,每户还增加25平方米,她家获得一套125平方米的房子,圆了多年的新房梦。
2016年初,茶陵县启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统一设计户型,建设安置房。针对部分土地不规整、无法使用统一户型图的贫困户,茶陵县提供“私人订制”服务:只要贫困户提出的设计申请合理合规,该县易地扶贫办在3个工作日内提供“一对一”规划设计。
茶陵县还为山区村贫困户每户提供7000元运输费,对按时拆除旧房交出老宅基地的贫困户每户提供2万元补助,对集中安置的贫困户每户提供3万元“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费。经过一系列精心服务,目前茶陵县已有1600余户贫困户搬出了“穷窝”。
为了让贫困户在新家安居乐业,茶陵县还在安置点修建了休闲广场、卫生室、幼儿园等公共设施。通过增添文化墙、宣传栏等方式,帮助安置点居民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
“三变”改革蹚出新路径
暮春时节,茶陵县舲舫乡官溪村勤劳质朴的村民早早忙碌起来。位于该村桥背垄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里,价值120余万元的黄颡鱼即将上市。
“我们的村民养鱼赚工资,卖鱼享分红,再也不用背井离乡‘讨生活’。”官溪村党总支书记周红云乐呵呵地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官溪村多为丹霞地貌,光秃秃的石头山多,耕地少。田地里讨不到生活的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土地荒芜无人耕种。
2018年2月,株洲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官溪村纳入首批试点。13名在外经商的村民回乡发展生态农业,筹资1200万元,发起成立官溪洣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两年来,官溪村将价值765.8万余元的闲置土地、山林、草地、滩涂、水域、房屋等资源整合起来,并以每亩12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1386亩土地,全部入股官溪洣水公司,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发展特色产业。
从“提起篙子水滴滴,放下篙子没米‘呷’,有女不嫁官陂州”的穷山沟,逆袭成“明星村”,官溪村在盘活农村土地、林地和涉农资金,实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中,蹚出了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生产增效和生态增值的新路径。
如今,官溪村还成立资产、土地、劳务、房屋、置业等5个股份制合作社。资源变资产,沉睡的资源不仅“活”了,而且“火”了,撂荒地成为“聚宝盆”。
“茶陵将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进一步夯实搬迁群众增收基础,努力提升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确保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茶陵县委主要领导说。
在茶陵大地上,以官溪村为样板,农村“三变”改革的春风吹开扶贫致富花,激活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