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4月24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湘粤千里携手 烈士魂归故里
——石门籍烈士蔡晴川“回家”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姜鸿丽

  通讯员 唐鹏程 张友亮

  英雄魂归,山河呜咽。

  4月23日12时许,石门县蒙泉镇两河口村,红色的壮歌回荡在青山绿水间。烈士蔡晴川后裔,从广东梅州市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捧回一抔黄土,让他魂归故里,落叶归根。孙女蔡玉翠双手捧着爷爷的遗像走在最前面。闻讯赶来的乡亲们簇拥着,把烈士蔡晴川送上胡家山,与长眠在这里的妻子胡春姑合葬。

  15时许,当最后一锹黄土盖上棺椁,蔡玉翠扑通一下跪在墓前,哽咽着说:“爷爷,我们终于把你接回来了,让你回到了奶奶身边。自从你离家后,奶奶天天坐在门口,等你、盼你。我是奶奶一手带大的,能帮助奶奶找到你,也是我们后辈最大的心愿。”

  自发赶来的村民陈集毛今年65岁,望着眼前的情景,感慨地说:“蔡晴川烈士为了掩护朱德而牺牲,真的很了不起,村民们都知道他的故事。要是没有这些革命先烈,哪有我们今天这么好的生活!”

  1903年,蔡晴川出生于石门县蒙泉镇两河口村。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不久,他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排长、连长。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师第七十三团代理团长。

  南昌起义失败后,起义军主力南下广东创建革命根据地。在大埔县三河坝被国民党钱大钧部2万余人隔河围攻。副军长朱德率4000余勇士掩护主力撤退,浴血奋战3昼夜,弹少援绝,被迫决定次第掩护,逐步撤退。二十五师第七十五团第三营营长蔡晴川留守笔枝尾山,10月4日凌晨,展开最惨烈的一战,最终全营20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

  年仅24岁的蔡晴川牺牲了,却为主力部队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顺利会师,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来,蔡晴川血染战场的故事,不仅在大埔与石门两地广为传颂,更在电影《建军大业》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蔡晴川的曾外孙女冯金莲告诉记者,1983年,国家民政部颁发蔡晴川革命烈士证书,家人才知道,他牺牲在广东,便想去寻找。无奈当年大山消息闭塞,加上烈士证书的牺牲时间和牺牲地点有误,家人没能如愿。后来,冯金莲去广东打工,也一直不忘打听烈士的牺牲地。直到2009年底,她的外甥晏鸿无意中从大将许光达的一篇回忆录中发现,蔡晴川原来是于1927年牺牲在大埔县三河坝。“我们全家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第二年,我就去了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祭拜。”冯金莲说。

  今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了帮助蔡晴川烈士后裔完成心愿,石门县与大埔县紧密联系,共同为他们的祭奠提供帮助。4月20日至21日,蔡晴川烈士孙女蔡玉翠、曾外孙冯文华、曾外孙女冯金莲,前往梅州市大埔县。在大埔县委、县政府精心组织的祭奠仪式上,他们在三河坝战役纪念碑前瞻仰革命烈士,为蔡晴川烈士铜像敬献花圈,聆听三河坝战役故事,并从那里捧回一抔黄土,带他魂归故里。

  积极促成此事的石门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易红告诉记者:“蔡晴川烈士惊天动地的故事,不少石门人,特别是两河口的村民都耳熟能详。石门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我们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就要传承红色基因,让英雄精神成为前行路上永不熄灭的灯塔,把对先烈的哀思化为前进的力量,为石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