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丽君
近日,网红主播辛巴再次将直播带货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作为一个粉丝数千万的电商头部主播,从售卖“糖水燕窝”造假被罚后高调复出,到宣布退出直播界后又出面否认,几番反转,赚足了流量。但是,如此明目张胆地挑战社会诚信底线,消耗行业的信任,这样的直播带货能走多远?令人深思。
一场直播,销售额动辄上亿元,数目巨大,涉及消费者众多,凸显出行业监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此前的“糖水燕窝”事件中,辛巴从一开始的嚣张跋扈,到后来不得不认错道歉并赔偿,诸如此类被舆论逼着“亡羊补牢”的操作,在直播行业中已屡见不鲜。
一台电脑、一个账号即可搭成一个直播间,形式不拘一格,几乎没有准入门槛。从草根明星到业界名人,“全民直播”风头正劲。特别是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直播间被搬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帮助困难农户拓宽销售渠道,发挥流量优势,实现市场与农户无缝对接,不仅有效地推动了消费复苏,更展现出直播强大的生命力。然而,无论直播带货花样如何翻新,都必须和其他业态一样,接受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
行业越是红火,越要警惕被流量带偏。在流量与资本紧密绑定的直播逻辑下,为获得人气和收益,不少主播靠夸张的行为博取眼球吸引流量、变现套利。从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售后服务的难以保障,到形成刷单产业链,一些极端案例屡屡挑战公序良俗,突破法律底线,凡此种种,损害消费者权益,其实质是在透支直播经济的未来。
直播行业需要加强监管,从“事后监管”变为“事前防治”,需要从源头上出发制定全面、细致的标准。期待监管部门根据新业态的特点创新监管方式,加强对经营者和主播的规范引导,完善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相关平台和主播更应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行业的发展历程相似,都会经历起步阶段的尝试和拓荒,但是不能一直停留在“蒙眼狂奔”的时代。若放任直播行业变成一场“流量生意”,风口也可能变成“一阵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