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利
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在消除绝对贫困后,欠发达地区的健康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健康乡村建设”。在新发展阶段,巩固健康扶贫成效,推动健康乡村建设,既是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的民生关切,又是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战略之间的有机融合。需要从四个方面着力。
推动制度优化,织牢织密健康防护网
制度不仅是直接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保障机制,还是推动城乡居民跻身 “共享”平台的基础。我国在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及健康扶贫实践中,已然探索出一系列有益做法并取得显著成效,规范化提升经验总结,继而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是促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系统梳理,做好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衔接与托底。脱贫攻坚胜利收官不是终点而是以此为基础的新起点,要在现实的医疗卫生环境下巩固健康脱贫成效,提升政策的稳定性、合理性,切实筑牢兜底保障。二是补齐短板,提升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科学规范性。如不断增强制度可持续运行测算,提高保障水平与保障效度,夯实基础公共卫生制度建设。三是推陈出新,探索农村健康养老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及医养、康养结合的新模式。
强化资源配置,促进健康服务公平可及
医疗资源是医疗行为得以开展的基本要素,也是公共卫生服务传递的基础媒介,其公平可及性是健康乡村建设的实践起点。健康扶贫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配备,便捷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但从“高质量”发展要求与现实需求来看,还应进一步强调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形成动态有序的分配格局。其一,持续加强硬件设施投入。与时俱进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配备现代化、数字化诊断设备,为基层使用先进技术和手段治愈疾病提供辅助器械,也为人工智能、模拟医院等解决基层临床问题的互联网创新技术普及与应用创造条件。其二,坚持引进与本土化并重的医护人员培养机制。农村基层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存在天然弱势,要健全人才交流升迁、激励保障机制,做好 “进出”文章;同时,立足属地实际,着力培养归属感较强的“本土化”人才,辅之培训提升等配套机制,双管齐下扩大医护人员配置的溢出效应。其三,切实履行资源互通、共享的机制要求。进一步增强城乡卫生资源有效配置,切实落实基层首诊、上下转诊、异地就医之间的有序衔接,真正形成分级诊疗的就医格局。
加强协作治理,提升健康问题应对能力
健康治理是促进和保护人民健康所实施的所有行动与措施的总和,需要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各方共同参与,以协作的方式凝聚国民健康的强大合力。一是加强医共体的健康协作治理。拓展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服务范围,使之成为带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火车头”。二是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协作治理。发挥政府在健康领域的主体作用,加强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城市环境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增强应急预案储备,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创新医防协同、联防联控及重大疫情救治等机制。三是加强与市场主体及社会力量的健康协作治理。重视引入市场保险机制,为重特大疾病支出困难的家庭提供多重风险分担路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对市场主体或社会组织开展的免费体检、援建升级乡村卫生室、培训村医等公共卫生服务和环境治理活动给予鼓励并出台相关的政策优待。
创新管理方式,增进健康风险评估与监控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健康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也应顺势而为,在强化健康风险评估与监测的同时还要全面提升公共健康服务的效度。一方面,以困难群体为重点,持续关注,防止致贫返贫。健全脱贫人口因病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利用科技赋能,构建健康服务管理平台和智慧健康管理生态系统。快速收集、分析、预测疾病数据和区域健康走势,对重大疾病进行有效管理和预防;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健康需求,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打造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模式;提高慢性病监测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推动健康知识与急救科普。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习近平健康中国重要战略论述研究”(课题编号19WTC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