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4月0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带着老伴“种”文化
——记“全国文明家庭”夏昭炎家庭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永亮

  通讯员 吴辉兵 刘晓聪 黄星

  3月31日,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社区高桥农家书屋,返乡祭祖的云南大学学生张扬来借书。书屋负责人夏昭炎、杨莲金夫妻热心接待,做好记录,勉励他多读书、求进步。

  回家路上,黄泥散落,杨莲金不顾泥水脏手,弯腰捡起泥巴,归置到旁边地里。

  “攸县有个夏教授,带着老伴‘种’文化。”当天,记者慕名来到“全国文明家庭”夏昭炎家,看到的这两个画面,令人心生敬意。

  然而,更感人的故事,已上演了17年。

  开办农家书屋,让村民回到书桌

  2004年,69岁的夏昭炎从湖南科技大学退休。因罹患胃癌,他刚做完手术,胃只剩下四分之一。

  年老病重,他义无反顾要回老家,并说:“我16岁离开攸县老家,在外多年,始终忘不了家乡的好。”

  和老伴杨莲金回到家乡石羊塘镇谭家垅社区,夏昭炎发现,农村变了。村里看书的少了,家家户户打牌,经常为此闹纠纷。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夏昭炎是文艺学教授,从事文艺美学研究多年,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研究颇深,专著《意境》被学术界誉为“在意境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乡村的自然美当然好,但若没有文化的滋养,不去除人心的浮躁,哪会有诗意的美呀。”夏昭炎决定改变这一面貌。

  夏家祖堂旁有几间老屋,夫妻二人设法买下来,找来泥瓦匠,盖瓦补墙,很快修整出一间房。两人把家里的报纸、书籍搬过去,还搬来一些小凳子。

  “明天都到书屋来看书吧!”第二天,陆续来了10多位村民。大家挤在一起,翻书看报。

  日子久了,来看书读报的村民越来越多,房子空间不够,夏昭炎继续修葺老屋,搭建风雨棚,设立阅览室、学习室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发动学生、亲友捐赠书籍。目前,书屋藏书上万册,村民借还书籍8000余册。

  改变悄然发生。村民杨忠芳在书屋借书自学养蚕,2015年成立天然纤维产业园,产值达到200万元,带动100多农户养蚕。

  “现在,打麻将的少了,干正经事的多了,大家茶余饭后都来看书读报,更可贵的是邻里和睦、身体健康。”谭家垅社区党支部书记夏耀宗说。

  创办“老年学校”,引领健康生活

  在乡里居住一段时间后,夏昭炎发现,乡亲们缺乏医疗保健知识,很多人生活方式不健康。“有病常常求神拜佛,不信科学信鬼神,缺乏健康的文化活动。”

  夏昭炎和老伴商量:开设老年保健知识课,教大家穴位按摩和保健操。

  老伴杨莲金是湘潭市卫生局的退休职工,懂得专业的医疗保健知识。她非常支持这个想法,决定在村里办“老年学校”,重点讲养生保健知识。

  2011年5月18日,杨莲金的保健课开课,她从养生保健入手,自编教材讲义进行讲授。除去春节,农历每个月的初三和十六,都是“雷打不动”的教学日。“每次课基本上有40多人听课,最多的时候将近50人。”杨莲金说。

  一传十、十传百,夏昭炎夫妇的保健课传到邻近的乡镇,桃水镇、鸭塘铺乡等也请夏昭炎夫妇去讲课,每次上课都挤满了村民。

  老两口还教村民医疗保健操、太极拳,发动大家跳广场舞,成立文体队、军鼓队。现在村民做操、打太极拳、跳广场舞,风雨无阻。88岁的武关秀不愿跟家人住到县城,她说:“跟着夏教授两口子一起蹦蹦跳跳,锻炼身体,生活得很快乐。”

  开设道德讲堂,文明乡风劲吹乡野

  夏昭炎以书屋为依托在村里开办道德讲堂,经常给大家讲孝道、传统美德、时事政治、法律法规等。

  回村10余年,村民早已把“夏教授”当作“知心人”,村里有什么事,谁家遇到难题,都愿来找他,请他出主意。

  村民李某和邻居夏某因为宅基地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村里、镇上多次调解毫无成效,两家矛盾陷入胶着,差点发生流血事件。

  夏老带着老伴,前后5次上门做李某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法,成功化解了李夏两家的矛盾。

  得益于夏老事迹的感召,石羊塘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在全镇开展新乡贤评选活动,评选出74名身边的“新乡贤”。攸县启动门前“三小”工程建设,在农村建成600余个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乡风乡貌焕然一新。

  当地一位大学生给夏昭炎写信:“等我成长起来,也会像您一样回到家乡,让家乡变得越来越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