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治
阳光下,陈树湘烈士的家乡——长沙县福临镇,春花灿烂。
进入3月,来陈树湘烈士家乡参观学习的人明显增多。
陈树湘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述陈树湘“断肠明志”的故事,强调要“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1905年1月30日,陈树湘出生于长沙县福临镇一个贫困农家。5岁时,他的母亲因病离世。父亲陈建业不仅要承受丧妻之痛,还要养育两个孩子。
万般无奈下,陈建业忍痛把1岁多的女儿送到别人家做童养媳,后不幸夭折。幼年的陈树湘在地主家做小长工,在福临镇的枫树湾,他度过了9年苦难童年。
其后,父子两人到长沙城讨生活,以种菜、卖菜为生。在此期间,陈树湘结识了毛泽东等人,受到革命启蒙,由此走上革命道路。
1925年,时年20岁的陈树湘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马日事变后,陈树湘参加北伐军叶挺部,任班长、警卫团排长。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后上了井冈山。
陈树湘骁勇善战,在红军中先后任独立第7师和第9师师长、红19军54师师长、红5军团第34师师长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战斗。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斗争中,陈树湘身经百战,屡建战功,逐步成长为红军的一位优秀指挥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树湘率红34师担负全军后卫,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同敌人追兵频繁作战,兵不卸甲、马不解鞍。
1934年11月下旬,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中,他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全师由原来6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
福临镇文史顾问杨义介绍,在完成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抢渡湘江的艰巨任务后,陈树湘和战友们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中。他腹部中弹,身负重伤,用皮带压住伤口,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最后,部队弹尽援绝,他伤重昏迷被俘。
敌人为抓到一个红军师长而高兴,立即将陈树湘押往长沙“追剿司令部”。押送途中,陈树湘趁敌人不备,在担架上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陈树湘牺牲后,敌人还是不肯放过他,把他的头颅残忍割下,送到长沙,挂在城门上。
陈树湘没有留下半文财产,没有妻室儿女,其他亲人也都散落世间,无处追寻。甚至,连最后尸骨葬于何处,也未有定论。
清明时节,福临镇树湘文化广场上,陈树湘的头像显得英武刚毅,眼神却又是那样的温暖亲切。
福临镇陈树湘烈士纪念设施由陈树湘故居、陈树湘生平事迹陈列室、树湘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总占地20余亩。
整个纪念广场以陈树湘烈士的雕像为核心,以年龄为轴线,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陈树湘烈士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
陈树湘牺牲时年仅29岁。家乡的人们特意在广场建设了一处时间之窗,让后来人在29岁这个数字前,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