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4月0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科技评价改革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朱健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助于促进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我省是科教大省,高校研发人员数量、研发经费数量、研发项目数量、专利申请及授权数量等均居全国前列。但我省高校科技输出合同数及合同金额、专利转化率等指标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后,说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质量以及效率还有待提升。

  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足。长期以来,高校科技评价机制存在评价对象重个人轻团队、评价标准重项目论文轻成果转化、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等突出问题,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我省高校应以此为契机,以深化科技评价改革为抓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我省高等教育资源优势,更好服务于“三高四新”战略实施,助推现代化新湖南建设。

  建立健全多元评价机制。一是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探索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同时建立由用户、市场、专家评价为基础的外部评价机制。基础研究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建立国内国际同行评价的综合评价机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突出市场评价,实施用户、市场和行业专家参与的第三方评价。二是创新多元评价方式。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涉及诸多环节,需要团队全体成员通力协作。因此,须强化科研团队考核评价,科学设计科研团队和团队成员贡献认定的标准和办法,从而激励团队合作、提升协同绩效。

  建立健全分类评价机制。高校科技评价应针对不同类型项目、成果、人才采取不同评价方式。一是建立科研项目分类评价体系。对于基础研究项目,着重评价项目的学术创新性和科学价值;对于应用研究项目,着重评价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关键科学问题的效能和应用价值;对于技术和产品开发类项目,着重评价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关键部件等的创新性、成熟度、稳定性以及在支撑引领行业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二是建立科研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对于基础研究类成果,着重评价新发现、新理论的科学水平和科学价值,不仅看“成果”更要看“效果”,主要关注科研产出的学术价值及其在学术界的积极影响。比如学术论文的评价,应强化代表作同行评议,弱化SCI论文数量等指标;对于应用技术类成果,应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比如进一步强化高价值专利及专利转化运用效果。三是建立科研人员分类评价体系。建立与岗位特点、学科特色和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评价指标。对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对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员,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专利转化应用情况和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对主要从事科研管理服务和实验技术的人员,着重评价其服务水平和技术能力。

  建立健全长效评价机制。改革“一锤定音”的高校科技评价机制,建立健全长效评价机制。应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突出科研中长期目标导向,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克服评价考核过于频繁的弊端。对于需要长期探索和检验的基础研究,应设置较长的评价周期,以避免科研创新的短期化、功利化、盲目化。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应注重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一方面,市场存在迫切需求,要求科技成果及时高效地予以满足;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周期较长,一般要经历产品初步开发、样品实验、中试、产品验证、规模化生产、市场检验等阶段,才能逐渐与市场需求对接。因此,对于高校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研究的评价应同时遵循市场需求和科研基本规律,坚持长期评价和短期评价相结合。

  (作者系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