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莫成 通讯员 贾林
3月25日下午,龙山县洗车河镇最为偏远的天井村,山坡上黄金茶小树苗旁,生长着折耳根、艾蒿等杂草。20多位村民分散在两台除草机后面,将茶树近边的杂草用手扯、用小挖锄挖。两台除草机,4个人操作。折耳根、艾蒿被铲掉后,发出或淡或浓的馨香。
杂草除掉后,茶树苗上今春生长的嫩白色芽头,更显得娇嫩欲滴,惹人喜爱。
66岁的老村支书鲁邦化,右手拿着小挖锄松土,左手扯草。他对记者说,这些黄金茶有400多亩,是去年清明前种下的,土地是村民流转给从村里走出去后在外经商的穆杰。村民流转土地有租金、在茶园里务工有收入;他们这种年纪的人,在大山里连半个劳力都算不得了,但一天都有一百块钱收入。
鲁邦化告诉记者,像他一样年纪,仅去年一年,在茶园里务工获得务工收入上万元的村民就有好几个。一旁66岁的村民周本福,指着邻村75岁的黄光珍说,她就是其中之一。记者转身问他的务工收入时,戴着一副眼镜的周本福用右手从上而下指着他的右腿说,我右边坐骨神经有问题,不能出全勤,所以去年只得几千块钱,很满足了,这个产业对村民们真的是件大好事。
蹲在茶园里,记者与洗车河镇党委书记张明栋等,不约而同地掐了几根茶叶,放在嘴里咀嚼,淡淡的茶香,在口腔里弥漫开来、在茶园里弥漫开来。
下午4时50分,在洗车河畔的三个堡村的千亩白茶园里,50多个务工村民,正准备收工。
面对记者,村民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讲开了。
“每天8小时,就像上班一样。”70岁的村民向祥凤,在镇上带小孩上学,闲的时候就来茶园帮忙除草。“老板从不拖欠工资,灵活务工,随做随结。”向祥凤笑得乐开了花。
75岁的搬迁村民李忠海,从正月初就在基地里务工。当记者问起他的工资,李忠海竖起他那因拔艾蒿染得有些发黑的食指——每天一百块。“乡亲们不仅搬了新家,还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我们安置区就有30多人在这里做事。”提起镇里的工作,李忠海一个劲地竖起大拇指。
“基地用工,优先选用安置区群众。”茶园负责人高跃华告诉记者,“洗车河镇的生态、气候都适合白茶种植,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才最终选定了这里。”2020年年初,高跃华从浙江来到洗车河镇,一眼就看中了这里的环境,在三个堡村投资兴建了千亩白茶园。
据介绍,截至目前,洗车河镇共发展茶叶6400余亩,涵盖全镇12个村,为全镇1200余人提供了务工岗位,每年发放务工工资超过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