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3月3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荆江分洪工程和南洞庭湖整修工程:两大水利工程竖起为民丰碑

  1983年8月,荆江分洪南闸。(资料照片)黎善绍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杨佳俊

  【铭刻】

  荆江分洪工程和南洞庭湖整修都是事关发展全局和保障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大型防洪枢纽水利工程,建成后较大地提高了湖南、湖北两省的防洪抗旱能力,有力保障了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数百万亩良田的丰收。南洞庭湖整修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洞庭湖治理工程,使千百年来威胁湖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洪涝灾害得到大幅减轻。

  【追寻】

  3月的湘北,春雨连绵,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从城陵矶码头乘船往北溯流而上,便是长江中游荆江段。

  船行水急,思绪飞扬,不由得想起60多年前在这里掀起的两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热潮。

  一个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另一个则是洞庭湖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治理工程——南洞庭湖整修工程。

  荆江上起湖北省枝城市,下至洞庭湖口城陵矶,全长300多公里。荆江北岸是江汉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地势低洼,加上河道弯曲,水流宣泄不畅,极易溃堤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据记载,1949年前的300多年间,荆江大堤溃决过34次,两岸人民深受其害。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荆江分洪工程作为一项事关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0年冬,毛泽东亲自审阅并批准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向中央报送的《荆江分洪工程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1952年3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召集湖南、湖北两省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审议《计划》实施方案,并作出《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工程由两省共同承担。

  分洪工程包括荆江大堤加固、太平口进洪闸、黄山头虎渡河节制闸及拦河坝、分洪区围堤培修、南线大堤等。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负责督促荆江分洪工程,湖南军区司令员唐天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湖北省党政领导人李先念为总政委。

  1952年3月21日,中共湖南省委遵照中南军政委员会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发出通知,要求洞庭湖地区党组织坚决执行省政府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指示,动员和组织大批人力、物力,参加荆江分洪工程。

  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动工。工程以军工为主,民工为辅。部队抽调6个团共18776人参加,湖南动员常德、益阳、长沙3地区民工31000人、石工5000多人、医务工作人员479人参加建设。

  经过两省30万军民近3个月的艰苦奋战,6月20日,荆江工程第一期主体工程完工,比预计工期提前半个月。

  6个月后,一场空前规模的洞庭湖治理工程也拉开了帷幕。

  洞庭湖区是湖南的重点产粮区。湖南解放后,中共湖南省委就把溃损堤垸的冬修作为湖区的中心工作。但堤垸的修复、加高加厚只能治标。为了提高洞庭湖堤垸抗洪能力,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下决心整修南洞庭湖。湖南成立了南洞庭湖整修工程委员会,并成立指挥部,湖南军区司令员文年生任指挥。

  整修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堵流并垸、合修大圈,促使湘资水分流,缩短堤防,减少修防任务。

  1952年12月10日,南洞庭湖整修工程正式开工。至次年3月30日完工,工程历时一百多天,共动员21个县市群众25万人、各级干部1万余人参加,投资1800多万元,完成土方2400多万立方米,石方22万立方米。

  通过整修,并48个小垸为3个大圈,湘、资两水尾闾洪道和堤垸从此定型。同时,还为湖区70多万亩农田稳产高产创造条件,为进一步治理洞庭湖打下了基础。

  【感言】

  无论是荆江分洪工程,还是南洞庭湖整修工程,出发点都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条件下,这两项大型水利工程能顺利完工,党的坚强领导、统一指挥是关键,军民团结战斗、不怕牺牲是保证。时至今日,不管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还是防汛救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