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湘江周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启航现代化新征程

第03版
启航现代化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3月1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偏远江山似有待

  甘建华

  我曾经工作、生活的青海柴达木,是祖国十分富饶的聚宝盆,也是被世人遗落的大美之地。海西州政协从存史资政的角度出发,最近几年时间整理、挖掘、打捞了一批珍贵的文史资料,计5辑30本420万字。此次委托我主编的《名家笔下的柴达木》,属“柴达木文史丛书”中的一种。

  几年前接受邀请之初,我便圈选了一个可能入辑的篇目,并与有关人士商榷定下如此基调:这是关于柴达木盆地广泛的、多样化的书写,涉及自然、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体裁要求为散文、随笔、综述、游记、日记、文艺特写等具有鲜明文学特质的综合性文体,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及新闻报道不在其列。

  根据手头掌握的资料,有史以来第一个描写柴达木的文人,是距今1200多年前中唐时期的毛押牙。在被吐蕃所俘押解离开敦煌途经柴达木时,他写下《白云歌》及与苏干湖有关的3首诗歌,可算是青海历史上第一位流寓诗人。

  沉寂千载之后,直到两位湖南人出现,这块遥远偏僻不为世人所知的地方,才又有了一诗一文流传后世。1934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命青海省政府秘书长黎丹巡视西藏,这位湘潭才子旅次唐蕃古道,写下了十几首诗风雄健、深沉、明快,蕴含着爱国忧民情怀的柴达木诗歌。而1912年率兵离开西藏,经柴达木无人绝域,拼死挣扎着逃回内地的湘西陈渠珍,24年后的追忆之著《艽野尘梦》,至今读来仍激荡人心,可谓百年前关于柴达木盆地珍贵的人文地理考察报告。再就是1954年9月,随着盆地西部石油资源的勘探,诗人李季、作家李若冰随同康世恩同志,联袂来到油砂山下、尕斯库勒湖畔,留下了文化名人的第一行脚印,也留下了第一部诗集《心爱的柴达木》、第一本散文报告文学集《柴达木手记》。

  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除了曾在盆地工作、生活、成长的作家、诗人,还有大批文化名流纷至沓来采风创作。本书因此收录了徐迟、徐光耀、南丁、赵淮青、谢冕、朱奇、肖云儒、罗达成、王贵如、王文泸等84位方家之作,合计40万字左右。许多作者获得过各种全国性正规文学大奖和省部级主要文学奖项。其中中国作协会员50人,占比近三分之二。李季、陈忠实、贾平凹是中国作协副主席,石英、王宗仁是中国散文学会创始人、名誉会长。另有薛宏福、尹克升两位曾任省委书记;张丁华曾任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绵平是国际著名盐湖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春贵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曾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田源曾任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顾树松、张德国、曹随义皆为青海石油的功臣宿将。他们关于柴达木的文章都写得情真意切。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收录了几位外国著名探险家、旅行家、地理学家、自然科学家的文章,帮助我们了解两百年来柴达木的真实生活图景。

  《名家笔下的柴达木》的写作时间,上起清宣宗道光廿五年(1845年),以法国人古伯察《跋涉柴达木的山川》开篇,下讫留学英伦的柴达木开发者后裔甘恬《父亲的西部之西》,历经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跨时达170余年之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植根于西部之西的文学风景,吸取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和宽广的国际视野,进而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版图。

  这本书从受托到编竣,编者大约过眼了三四千篇作品,至少经过四五十次遴选甄别。每一次淘汰同类撞车题材,或者相似场景描摹,都要仔细掂量,布点全面,围绕着“名家”和“名作”反复权衡。对于未能进入本书的作家及其作品,希望在今后编选其他文本时有所弥补,不致湮没无闻。

  (《名家笔下的柴达木》 甘建华主编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此文为该书后记,有删节。)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