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启航现代化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启航现代化新征程

第03版
启航现代化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3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南日报发起,湘川滇宁4省区党报联动,沿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贫困村看变化话发展——
接续奋斗,交出乡村振兴新答卷

  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健 摄

  四川凉山州三河村村民喜迁新居,同吃坝坝宴。四川日报供图

  云南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游客在参观游玩。云南日报供图

  宁夏吴忠市弘德村。宁夏日报供图

  制图\张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燕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

  ●云南日报记者 张潇予 张寅

  ●宁夏日报记者 毛雪皎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话语掷地有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深入24个贫困村考察调研。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这些贫困村加油干、努力闯,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迎来了美好幸福新生活。

  全国两会期间,湖南日报联合四川日报、云南日报、宁夏日报,选取总书记到访过的4个贫困村,连线湘川滇宁4省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喜看贫困村旧貌换新颜,畅谈在乡村振兴中再展新作为。

  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 石红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 达久木甲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工商联副主席 徐建国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 马慧娟

  一  这样的好日子,以前都不敢想

  【对话】

  十八洞村:大家好,我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以前我们那儿是“养在深闺无人识”的贫困苗乡,现在声名远扬,成了旅游观光的网红“打卡地”。前不久,我们还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三河村:真巧,我也荣获了这个奖。我是来自大凉山深处的四川昭觉县三河村,领回奖牌那一天,我们全村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大家都说:精准扶贫瓦吉瓦(好得很),习总书记卡莎莎(感谢习总书记)。

  司莫拉村:两位兄弟好,咱们真得握个手。我家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寨,位于云南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在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如今,我们真的过上了幸福生活。

  弘德村:3位都是老大哥,小弟我最年轻。我的家是一个移民新村,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我的兄弟姐妹基本上都是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大山深处搬迁而来。从土坯房搬进砖瓦房,放到10年前,我们想都不敢想。

  十八洞村:是呀,要说起我们村的变化,3天都讲不完。泥巴路铺上青石板、家家喝上放心水、户户用上安全电……真不敢想象以前那种道路坑洼泥泞、屋子破旧矮小、厕所透风漏雨、猪仔就睡在床铺下的日子。过去出门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十八洞村人,现在都以十八洞村为荣,一说十八洞村就感觉腰板硬、底气足。

  三河村:没错,你要是以前到我家来,进院子还得弯着腰,门框才不会撞着头。现在门框高了、土院子不见了,房子从20平方米变成了100平方米,从1间房变成了3间房,还有卫生间和厨房。

  司莫拉村:住房以前也是我们的老大难问题,以前是“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冷风吹”,现在寨子里危房没有了,不少人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人住得舒坦,家中的粮食、物品也有了遮风避雨的地方。

  弘德村:伙计们,虽然咱们过去苦,但又特别特别幸运。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一直关注关心着我们这些贫困地区。咱们4个村,习近平总书记都来过,为我们指明方向、鼓劲打气。就拿我们村来说,很多乡亲从西海固搬迁到这里,不仅喝上了甜甜的黄河水,还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解决了就业问题。总书记勉励乡亲们说,搬迁后,更好的生活还在后头呢。

  【云访谈】

  石红: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从此,十八洞村迈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由过去的贫困村、产业空心村蝶变成小康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十八洞村是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帮扶联系的27个村之一,我亲身感受到了十八洞村发生的巨大变化。8年来,十八洞村打造了千亩精品猕猴桃基地,依托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发展以苗绣为主的手工艺加工业,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村民收入大大增加。

  十八洞村的巨大变化是湘西州脱贫攻坚成效的一个缩影。8年来,全州实现8县市全部脱贫摘帽,11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5.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千年绝对贫困。以十八洞村为样板,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创造了精准脱贫的“湘西样本”。

  达久木甲:凉山是深度贫困地区,凉山腹地交通闭塞,山路走不尽,一里十八弯,恶劣的环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脱贫致富成为几代凉山人共同的梦想。

  经过全州人民8年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贫困难题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近年来,凉山州累计脱贫105.2万人,11个深度贫困县实现成功摘帽,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攻坚道路。

  我们建成现代农(林)产业园区118个,14.8万人(次)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轮训,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回引培养优秀农民工村干部,动态培养村级后备力量,初步建成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马慧娟:我的老家就位于曾经“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2001年,我和家人搬迁至红寺堡区。得益于国家的移民政策,以及移民、扶贫干部的艰苦付出,西海固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

  红寺堡人用拼搏与团结,在20多年的时间里改写个人命运,改造生态环境,把一片半沙漠的荒凉之地改造成安居乐业的新家园。如今的红寺堡充满生机,黄花菜、枸杞和酿酒葡萄是当地靓丽的产业名片。

  新移民在火热的创业生活中,把自己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带到这里,高台社火、秦腔、眉户剧、皮影、烙画、剪纸、刺绣、纸扎等民间艺术碰撞、融合,生长出独特的“红寺堡移民文化”。

  徐建国:司莫拉的成功“逆袭”,让我感到既欣慰又兴奋。在云南,像司莫拉佤族村这样有民族特色、有旅游资源、有发展潜力的村寨比比皆是。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司莫拉的发展路径,为我们下一步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提供了借鉴和范本。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司莫拉各族群众的团结奋斗下,司莫拉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二 巩固脱贫成果,在乡村振兴中再立新功

  【对话】

  十八洞村:现在我们那儿乡村旅游势头很好,农家乐生意火爆,人人有事干、户户有增收门路,大家都攒着劲,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努力再打造一个升级版的“湘西样本”。

  三河村:我们村的劲头可足得很。我们发展了5000箱中华蜂养殖、1000亩云木香中药材种植、400亩经济果林和1500亩花椒。光说花椒种植这一项,3年后花椒上市,每户年均就能增收1.5万元左右。

  司莫拉村:我们最自豪的是,寨子里上大学的孩子多了,从2008年考取第一个开始,到去年已经有10多个。孩子们有文化,将来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就能给寨子带来更大的变化。

  弘德村:看来大家对未来都充满信心。就像《山海情》里描述的那样,从“靠天吃饭”到“挪出穷窝”,从切断“穷根”到“财源广进”,乡亲们走上“花式”脱贫路,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云访谈】

  石红:进入新发展阶段,湘西州要继续发扬首倡之地的担当作为,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精准精细抓好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湘西模式”,争做全国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先行区。

  这次两会,我带来了关于支持湘西自治州创建全国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提案。湘西州有占总人口31.93%的脱贫人口需要巩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而且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的西部大开发地区,全州8县(市)均属于西部大开发范围,符合中央意见中提出“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支持”的条件。此外,湘西州还是革命老区。基于这些情况,我建议将湘西州8县(市)纳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湘西州创建全国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徐建国:司莫拉的未来发展应以“民族文化示范村”为抓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

  我建议整合机场、热海、佤寨、古村、茶山等资源优势,做实“强产业、美环境、兴文化、优治理、保民生”等各领域工作,以中寨为核心,辐射乡域全面振兴,真正把“大中寨司莫拉”建成一个集乡村生态农业观光体验、民族风情体验、“司莫拉经验”示范学习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司莫拉的总体目标是要向5A级景区发展,让群众生活更加富裕。

  达久木甲:凉山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存在一些瓶颈,例如:产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脆弱、农村人才队伍仍比较缺乏、人居环境治理亟待加强、群众内生动力还未完全激发、基层组织建设还比较薄弱。

  脱贫摘帽地区和群众实现从脱贫到致富,仍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我建议支持凉山州创建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和能借鉴的先进经验。

  具体来说,建议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出台支持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区资源盘活及收益分配的指导意见;加大务工就业支持力度,进一步调整优化各类就业奖补政策;加大乡村建设和治理支持力度,将非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已退出贫困村投入标准给予补贴,对有条件的中心镇进行重点培育;加大帮扶支持力度,协调经济实力雄厚、乡村振兴工作先进的大型企业集团帮扶凉山;加大干部人才支持力度,支持凉山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每年按需引进本科及以上急需紧缺大学生,推动高校加强对凉山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加工转化技术指导。

  马慧娟: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红寺堡区有太多难忘的故事、艰辛和收获。面对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建成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的发展目标,红寺堡区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瓶颈。

  我通过走访政府部门和征集群众意见后发现,一方面受“县情区制”制约,红寺堡区人员机构编制少,教育医疗公共服务领域编制短缺,全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另一方面,红寺堡区是宁夏“五县一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但由于设区时间较晚,未能纳入国定贫困县扶持范围,一些项目非国定贫困县无法实施。与全区整体发展水平相比,红寺堡基础差、底子薄,还有明显差距。

  针对这些问题,我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对红寺堡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给予政策支持,出台易地移民搬迁后续扶持系列政策,并将红寺堡区作为易地搬迁移民脱贫致富示范区进行重点打造。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深感振奋,满怀期待。希望我们的乡村能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加宜居,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像总书记说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脱贫数据

  十八洞村

  全村225户93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6户533人,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7%,2016年实现脱贫摘帽。

  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68元;

  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13元;

  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28元,村集体收入从几乎空白达到50余万元;

  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369元。

  三河村

  全村355户16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816人,贫困发生率曾高达46.7%,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

  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100元;

  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615元;

  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903元;

  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245元。

  至2020年5月,9个安置点中的147户贫困户全部分到了新房。

  司莫拉村

  全寨72户304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71人,贫困发生率曾达23.4%,2017年整村脱贫出列。

  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600多元;

  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48元;

  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33.32元。

  弘德村

  全村1699户701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36户4497人,贫困发生率曾高达69.8%,2019年整村脱贫出列。

  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元;

  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35元;

  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6元。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